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芦山抗震救灾述评:生命至上 科学救治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3-04-26 06:23:01 热度:1808

千方百计减少因伤死亡 千方百计减少因伤致残

本报记者 刘裕国 苏显龙 梁小琴 肖 遥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上下联动的统一部署,快捷有序的应急响应,科学高效的救治方案,无不发挥巨大作用。而医疗机构整合最佳医疗资源,组织专家集中会诊,对伤员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的救治,更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维护了他们的生命尊严。
  
  党中央统一部署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应急机制高效整合各方医疗资源
  地震发生当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日在察看地震灾情时强调,要调集精干力量对伤员进行救治,重伤人员要及时向外转移,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千方百计减少因伤死亡,千方百计减少因伤致残。
  两个“千方百计”,凸显以人为本新高度。生命,在灾难中备受呵护。
  雅安、天全、芦山、宝兴……这一个个曾经陌生的名字紧紧揪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个体生命虽然脆弱,我们的生命共同体却强大而不朽。大灾临头,举国机制再次爆发出神奇的力量!
  地震发生当晚,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芦山县人民医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与此同时,组建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奔赴灾区。四川省卫生厅震后10分钟即召开紧急会议,第一时间调派首批12支医疗队近200名医务人员参与紧急救援……
  救治要实现专业化,高水准的医务人才是前提。
  紧急启动的应急机制高效整合了各方资源,解放军301医院、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国顶尖的医务人才,向四川汇集。
  千万颗焦灼的心,千万双有力的手,霎时与灾区人民连成强大的生命共同体,托起战胜天灾,重建家园的希望。
  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汶川大地震,在任何大灾大难的第一现场,都会闪现白衣天使忙碌的身影;在任何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在医院里,在废墟下,一个个与死神赛跑的感人故事、一幅幅争分夺秒的生动画面,永远定格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成为生命无价、尊严至上理念的经典宣言。
  个性化抢救伤员
  防止延误病情,诊治多学科交叉,专家逐一制定救治方案
  22日13时左右,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迎来芦山县的伤员竹某。
  她的伤情是最复杂的:伤后36小时运抵,怀孕3月有余,地震冲击导致胰腺破裂,右足骨折,头部挫伤,还有腹膜炎等症。
  为了准确判断病情,及时确定治疗方案,医院迅速召集普通外科、妇产科、麻醉科、超声科等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
  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竹某转危为安。
  在抢救重症病人方面,华西医院的经验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诊治一定要多学科交叉。华西医院实行了“一对一”诊治,一个病人对应一组专家,制定个性化抢救方案,提高了医治效果。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还在政务微博上发布雅安寻亲信息,帮助伤员平复身心创伤。
  对伤员细致周到的服务,增强了灾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它让我们坚信,这片国土孕育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呵护;每一个因灾逝去的无辜个体,都是国家之殇、民族之痛,值得我们缅怀和铭记。它更让我们顿悟,一个以人为本、崇尚生命尊严的现代文明国家,值得全心去爱、去付出一切。
  现代科技大显神通
  海鹰无人机航拍灾情,“动中通”传回实时数据,远程医疗赢得抢救先机
  对伤员的成功救治,不仅仅有医护人员的功劳,现代科技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震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时间与成都军区总医院、西南医院、三十七医院、成都新都区中医医院和161医院建立远程联络,提供24小时远程救援服务,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灾区处在深山峡谷地带,如果救援队伍不能在最快的时间赶到,就会延误治疗时机。
  海鹰无人机地震发生当天立即升空,成功获取核心灾区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航天晨光重庆新世纪公司“动中通”应急车、远程医疗会诊车以及应急通信车,也在灾后第一时间发往一线。
  航天科工再次参与救灾行动。流动医院、救护车、动中通等,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的抢险救灾中,都曾大显身手。
  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给我们带来无限伤痛,也让我们学会了从容应对。
  敬畏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爱护生命,一次次天灾人祸发生后的成功救援都在提示我们,秉承生命至上理念,尊重科学规律,才能减少灾害对脆弱生命的威胁,对我们共同生命体的侵犯。
  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23日的通报显示,截至当日19时,四川省卫生计生部门累计救治伤员15554人次,累计开展手术5933台(次)。已治愈出院4619人。这些数字背后,是灾区12080名医疗卫生人员的默默付出。
  灾区人民,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护人员采取的一切救助手段,都是为了抢救生命。有人,就有希望,有人,就有一切,有人,就有未来。
  当前,频频余震以及次生灾害对生命的威胁无时不在,伤员康复之路依然漫长。只要铭记尊重科学、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抗震救灾过程中汇聚的爱心善举和救治伤员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我们就无惧任何灾难、不怕任何挑战。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