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访谈
张礼和:学科发展不能有“短板”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09 09:11:01 热度:1253

通讯员 武慧媛 本报记者 付东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张礼和

  “高水平的成果,除了要靠个人努力,还需要机制提供条件,让一个人能真正潜下心来钻研、奋斗。如果总是催促他出论文、得奖励,年轻人便容易浮躁,便难以在稳定的方向上、在难啃的问题上坚持研究。急功近利搞科研,对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都没有好处。”
  对话背景:最近教育部公布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京大学药学学科在48所参评高校中学科整体水平得分91分,排名第一。药学学科发展的关键何在?如何培养高水平的、齐头并进的人才队伍?怎样克服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疗明显脱节的现实“短板”?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张礼和。
  只有坚持所有学科齐头并进,才能装满这桶水
  记  者:此次北京大学药学学科评估排名第一,是不是意味着我国药学学科的发展正在向“世界一流”迈进?在评估一个学科发展时,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
  张礼和:我很欣慰在历次学科评估中,药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声誉这两个主要指标都是全国第一。即便如此,我们和国际高水平的大学相比,仍有不少差距。要把药学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首先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
  假如没有物理学的进步,就不会有显微镜的出现;看不见细胞、细菌,就限制了生物医学的发展;没有高倍望远镜的发明,天文学也难以发展。同理,药学研究的进展依赖于化学、生物和医学。现代科学已经非常明确地提示,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离不开其他学科。这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
  著名的木桶定律说,桶里水面的高低决定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说,学科发展也不能有“短板”。如果总是有“短板”,整体水平就上不去。只有坚持所有学科齐头并进,才能装满这桶水。
  记  者: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您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齐头并进的人才队伍?
  张礼和:第一,培养人才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只看眼前。各年龄段的人才都要培养,建设有年龄梯队的高水平队伍。第二,专业也要看长远,不仅看他现在的工作,还要看根据学科发展他将来能做什么。当前体制上“进得来出不去”的弊端,容易造成队伍臃肿。适当调整或改变人才引进、培养上的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才不会使队伍老化。当然,这里面有管理的问题,还有评价的问题。
  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老师的科研功底深、业务能力强,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里成长、成才。有“大师”、“诺贝尔奖”的梦想当然好,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基础、没有大批不断成长的学生,不可能出现拔尖的人才。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只有在青藏高原上,才会出现珠穆朗玛峰。
  在源头创新上下工夫,才能在国际上站住脚
  记  者:您刚才提到了“评价”问题,现在医药领域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您怎么看待现在学术界的浮躁之风?
  张礼和:对人才的评价就好比是一根“指挥棒”。如何考核他的工作、如何看待他的研究,这些评估标准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和发展。高水平的成果,除了要靠个人努力,还需要机制提供条件,让一个人能真正潜下心来钻研、奋斗。如果总是催促他出论文、得奖励,年轻人便容易浮躁,便难以在稳定的方向上、在难啃的问题上坚持研究。大家都说,做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备,还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有些题目确实不容易出成果,需要耐心,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实验数据,就毁了自己的一生。对此,体制上也需要有所考虑。急功近利搞科研,对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都没有好处。
  记  者:面对国家创新药物的重大需求,北京大学药学院牵头组织了“北京大学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着力提高新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您认为新药研发如何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
  张礼和:新药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从创新药物发现到新药研发成功,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包括前期药物靶点发现、先导结构发现和优化等基础研究,以及之后一系列药效学评价、质量控制、毒性研究等临床前研究工作。我国的药物研究,过去基本上是仿制,源头创新的很少。除了总的政策影响外,我以为基础研究做得太少、太浅。基础研究能为发展新药提供源头创新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想。要让国际上承认我们的工作对药物研究有影响力,就要在源头创新上下工夫,而不仅仅是跟踪国际成果。根据当前生物医学的发展,在源头上做出一些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学科才能在国际上站住脚。
  记  者:我国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许多药品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与西方相比较,我们在新药研制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礼和:我们长期坚持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果的转化、药学院和产业界的结合做得不够。转化研究是基础研究急需重视的问题,不只是发文章。有市场前景、实用前景的成果要想办法转化,尽快转化为正能量的东西。
  美国的药学院也不是整天发明新药,他们还有很多基础研究,也有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一旦在基础研究中发现有“苗头”的东西,就马上转给制药公司,形成“接力棒”式的合作模式。而我们要从“苗头”一直做到最后成药,是不太可行的。现在的企业都比较功利,没到临床阶段根本就不愿意接。怎么与产业单位结合,有新的发现后转给企业来做,是我们正在探索的路子。
  临床药师既要了解药,又要了解病
  记  者: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之后的10年,我国医疗机构显著增多,但它们所拥有的药师数量却从41.9万减少到34.2万,平均每个医疗机构仅有1名药师。且在多数基层医院,药师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的发药以及保障药品供应上。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礼和:从培养药师的角度看,我们还非常落后。美国的药学本科一般都是6年制,偏重于临床药学,且分科很细。学生要经过临床实习,毕业后在医院或社区做临床药师,协助医生一起做药物治疗工作。而我们培养的学生虽懂得药学知识,但目前很难配合医生用药,大部分只是在药房负责发药,对病人临床用药较为生疏。我国还没有设立药学博士学位,医院也没有专门的临床药师岗位,因此培养方向上很不一样。在北京大学药学院招收的6年制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临床药学方向,但数量很少。
  记  者: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的药师与患者几乎零交流,与医生交流也不多,很多人都感受不到临床药师的作用。从临床实际需求来看,药师的发展前景如何?
  张礼和:按需求,大量药房都缺少对药学和临床都了解的人才。我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特别在临床药学专业中增加了临床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既了解药又了解病。我们临床药学系邀请了北大好几个附属医院的药剂科主任、临床大夫和高年资的临床药师加入师资队伍,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少药学院都是4年制的,有的药学院甚至都没有附属医院,临床药师的培养与临床医疗明显脱节。
  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为了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我国台湾地区的重症病房规定必须配备临床药师,加护病房的药师每天都会跟住院医师一起查房,并指导医生用药。在美国一些大型医疗中心,普遍设有临床药学服务机构,一名或几名医师必须配一名临床药师共同工作;医疗机构如果没有临床药师的加入,则不允许开业。可以说,临床药师是现代医院药学实现转型的关键人才支撑,他们能协助医生为患者开出合理的药物,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理应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