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论坛
黄开斌:建设健康比防治疾病的价值更大

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3-09-12 09:17:04 热度:952

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  黄开斌

    作者简介:湖北中医学院针灸骨伤系(现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网络经济”研究生课程班,获在职硕士研究生证书。曾任湖北黄石市下钢总厂职工医院内科医师、针灸科主任、华闻事业培训中心教研处副处长并兼任职业教育专修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世界脊柱健康联盟秘书长

  这是个追求健康的时代!健康是第一财富,健康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健康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希望,健康寄托着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中国梦!
  过去的30多年,中国改革成果显著,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发展了,人民温饱解决了,健康需求也更大了。慢性病、亚健康、老年病等已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障碍和负担,虽然,医疗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和世界卫生排名不升反降!在整个中国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医疗改革也很艰难的进行了近30年。当然,医改已是个世界性难题,美国也不成功。但一系列事实说明:健康单靠“防病治病”这种医疗卫生模式来保护或仅靠金钱投入来扩大抗击疾病的战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健康的获取可能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健康本身出发,去不断的建设健康、促进健康和提高健康。所以,医疗改革和健康的维系需要大家的智慧,需要整合和创新。
  一、对健康和疾病的辨析思考
  健康是对人体身体、心灵和机能三方面自我能力和状态的一种描述,即:健康是指机体所拥有的各种自我调节平衡或自控自愈的能力,以及能自我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及有序的通顺状态。简言之:“平衡就是健康”。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即不平衡、不和或不通时,机体就表现出来的一些症象或一种不适的感觉,这些症象或不适的感觉每个人随时都会出现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的疾病或病症。可见,疾病的发生或出现是生命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它有时只是个暂时现象或表象而已,甚至,只是一种报警或提醒。
  应该说,疾病的发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的一些不适感觉和症象,也因此,我们防病治病或找病治病其实也就是只在解决健康出现问题的一些表象而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医治表”。因为它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要解决健康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健康的本身入手去保养健康和强壮健康(即保健强健而不是防病治病),这可谓是“建设促进健康”。即是更多的去帮助自身平衡机制的恢复或健康能力的培养提升,此亦即应从调和平衡健康状态和建设促进健康能力的本身上去解决或处理疾病问题,这也正是“中医治本”的思想或“扶正祛邪”的理念。可见,西医治表治的是疾病,中医治本治的是健康。只要健康建设强大起来了,哪还在乎疾病的威胁呢!
  然而,现代生物医学(西医)却把主要目标和重点只放到解决疾病的问题上,即“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去解决人们的所有健康问题,其医学也就被演化成了“医疗”、“医药”或“卫生”,继而“医改”也就成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世界各国的医改也正是由于受现代生物医学(西医)思维的局限,以致于一直停留在与疾病作斗争或抗争的层面上。
  这种医疗卫生体制或疾病医学模式长期以来是以一种“斗争”或“干预”的思想理念和强硬态势来解决人体内部的矛盾问题(疾病与健康问题)的,这必然会加剧体内更多的矛盾(疾病)。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现今在这个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领域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越来越多,我们制造的麻烦也是越来越多(包括: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以及医患矛盾等),我们陷入的困境也是越来越深。健康不能仅仅指望对疾病的武力控制或镇压上,人类社会需要和平,不需要战争;人类机体的健康和生命也需要和谐,不需要抗病。
  为此,我们认为:“未来医学”必须首先跳出“与疾病无休止的抗争”这个陷阱,并应从大处着眼,要从战略的高度对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目标方向进行反思,甚至是颠覆。一种全新的旨在以健康建设为中心的“大医学”、“大医改”和“大健康”模式即将呼之欲出。
  二、建设健康比防治疾病有成效 
  健康不仅是指身心所处的一种平衡状态,而且还是指机体自己所拥有的一种生机活力及自我痊愈疾病或康复的能力。这种生机活力主要是指生命体在营养活性物质的供给而不断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生命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活动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时所作出反应或应变能力。我们将这些统称为健康活力。
  机体的这种充满智慧和强大的健康活力是我们战胜或平衡疾病的法宝,这些生机活力和自我康复能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认真清晰的去认知把握它、测量感知它、分析评估它,然后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去帮助它、建设它、促进它、提高它和照护它,或者是去调节、控制、平衡它。也就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为机体提供这些均衡的营养活性成分,引导和促进自身的活力或能力得以正常发挥和运行,并充分信任、更多地依靠和利用自身的这种健康能力去战胜疾病,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外在的医生和医药来防治疾病而达到保卫健康和生命之目的。
  可遗憾的是,我们的现代生物医学却借助强大的医疗手段,强行的、大包大揽的帮我们机体取消了或替代了这些健康能力。这似乎显得生物医学是越来越先进和强大,可是我们的自身健康能力却相对变得越来越弱小了。久而久之,这也就形成了外在的替代力量很强大,而内在的自我能力越来越退化或弱小的一个“外强中干”的局面。也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医疗手段越来越强大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多的在依赖现代化的医疗照顾,而自身的健康能力则变得越来越懒惰或脆弱了,进而也就变得越来越萎缩而颓废不用了。所以,不是什么疾病变得多么的强大和猖獗,而是我们的健康已变得越来越脆弱而不堪一击了。
  值得深醒的是,防病治病对于我们生命的和谐和健康的建设提高并没有多大的益处,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世纪末就已公告说,通过防病治病这一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手段给健康的贡献率只有8%!这就是说,现在的整个生物医学其实只是在这8% 里面作努力,而那还有92%的“可大有作为”的天地却荒废了。这可贡献92%的工作则应该是如何努力去帮助健康,建设健康和提升健康的能力上。因此,我们的医学和医改应该把“与疾病作斗争为纲”的医疗卫生模式转移到“以健康建设为中心”的保健养生模式上。如同我国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是一样的。
  再说,疾病和健康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既相互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健康是依靠疾病而成长起来的。换言之,健康和疾病是可以和谐共处、共同进化的。生命其实就是疾病和健康和谐共演的一个过程。也因此,为了我们生命的和谐演进,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善待疾病,重要的是努力的去建设促进我们的健康,这样才能成就我们的健康能力及生命的演进。故此,我们未来的医学应该“以健康建设为中心”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帮助机体自身健康能力的提升和各种平衡机制的恢复为基本原则和目标,而不应是像当今生物医学这样“以疾病为中心”,一味的去努力“找病治病、除恶务尽、再造新病”的被动循环往复的抗争模式。
  三、建议实施健康建设的创新工程
  其实,健康问题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更不只是一个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问题。还有诸于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竞争压力等)、饮食习惯、生活压力、思想观念、人口质量、甚至还有政策法规……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因此,要解决健康问题已不仅仅只有防病治病这一卫生工作了,还尚有很多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建设”作出贡献的工作或范畴。
  当然,要建设健康我们就得先要认识健康,并要有一套完善的健康学科理论体系和建设健康、促进健康的技术方法,还有健康观念的转变,等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需要不断创新的工程和实践。这一“健康建设创新工程”就是:以“健康”为主题;以“创新”为驱动;以“工程”为实践活动。其目的和意义也可以说是实现“健康中国2020”这一目标或梦想的必由之路。
  首先,应该是创新健康教育工程:即应转变人们错误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模式。因为,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及健康理念已过度夸大和宣扬了疾病的厉害和可怕,以至于人们对疾病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恐慌和敌视,于是,把防病治病视作为健康的头等大事。整个医学也都掉进“疾病学”的陷阱。进而陷入了只讲“卫生”的怪圈。为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国卫生机构,都应转换观念,首先,世界卫生组织也应更名为世界健康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本应就是世界健康组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世界健康潮流,造福人类的健康。
  其次,就是要创造性的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健康学科”理论体系和建设健康的技术。有了这些理论和技术,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从事建设健康的人才队伍。有了队伍,我们就会创新各种健康服务产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机构。所以,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探索实践过程。需要我们的拿出智慧和勇气。
  第三,就是要创新一套完善的“大健康保障体系”。一个医疗卫生体系是独撑不了整个人类的健康大业的,因为,医疗卫生体系只能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整个“健康保障体系”应是“医疗卫生体系”、“保健养生体系”和“修炼厚生体系”的组合,甚至还包括“环境保护优化体系”、“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健康保险金融体系”和“健康测控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大健康保障体系。创建这样一套“大健康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来投入,更需要创新性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只有建立和实施“健康建设”这样一套创新工程体系,才能保障我们人类健康目标的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