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传染病世界的“美丽天使”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2-02 20:49:13 热度:483

——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中心护士长王新华

□黄显斌 洪建国 张 芸□

2008年,汶川,王新华护理孤寡老人。

  初冬时分,在西非与埃博拉病毒战斗了60个日夜后,我军首支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的30名队员回到祖国的怀抱。
  走下飞机,一位女队员显得异常疲惫,但是深邃的眸子里却透着坚毅。她叫王新华,是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中心护士长,是曾在2003年与SARS激战106个日夜,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铿锵玫瑰”;是曾在2008年奔赴汶川抗震救灾一线,与队员共同保障救灾官兵生命健康的“拼命三娘”。
  从事护理工作23年来,无论环境和条件怎样变化,无论有多苦、多脏、多累、多险,她从未动摇过对护理职业的选择,从未发生过护理差错,凭借对平凡的坚守创造了不平凡,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首都十大白衣天使、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3个月从“门外汉”变成“业内精”
  王新华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白衣天使。1988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护校,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在这里,要护理60种感染性疾病、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患者。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王新华加紧对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
  8年后,王新华奉命调到小儿肝病科工作。护士们常说,当儿科护士难,当传染病儿科的护士更是难上加难。传染病患儿经常“一哭、二闹、三折腾”,针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王新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内功。为了尽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她在兔子身上练习扎针;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在图书馆或学习室总能见到她刻苦攻读的身影;每当遇到疑难病例及新开展的业务,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向医生虚心请教,向技术能手和护理前辈虚心学习,将病情了解清楚,确保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新华练就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尤其是对那些凝血机制差、采血难、不能采取股静脉及颈外静脉取血的患儿,采用头皮针在手足浅表静脉加压的方法取血标本,从根本上解决了肝炎患儿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行肝穿术对患儿的病因能作出快速明确的诊断,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配合医生做肝穿手术,王新华总结出“术前解除患儿及家长的思想包袱,做耐心细致的疏导、解释工作;术中讲趣味故事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术后细心观察、精心护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消除患儿的紧张和疼痛。这套方法在小儿肝病科推广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是靠这种过硬的技术和精湛的业务,王新华在科室连续多年的护士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在全院护理业务考核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王新华还经常主动到病房征求患儿及家长的意见,和患儿聊天,针对不同类型的患儿探索不同的护理方法。曾有一位患儿十分顽皮,心情烦躁时骂人,甚至对医生护士拳脚相加,父母也拿他没办法。王新华认为,患儿病重时,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是可以理解的,不但不应计较,相反更应以耐心细致的服务,使患儿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于是,她就像哄自己的孩子一样,变着法儿亲近他。半个多月后,患儿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别有礼貌,只要见到王新华,就问“阿姨好”。
  2010年,302医院成立妇产中心,王新华担任该中心护士长。中心成立之初,她就树立了以中心为家的思想,大到病房设计、建章立制,小到物品定位、科室美化,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为尽快掌握国内外最新妇产护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王新华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妇产护理资料,还到多家大医院参观学习,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和拼劲,短短3个月,她就完成了由单一儿科护理到妇产科护理、由普通护士到护理管理者、由专业门外汉到业务好手的“三级跳”。
  传染病医院的妇产中心,收治的患者可能患有乙肝、丙肝、性病等多达30余种传染病,王新华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杜绝交叉感染。同时,她提出“思想感情尽全心,医疗服务尽全责,救治生命尽全力,呵护健康尽全职”的口号,带领队伍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4年多来,该中心收治患者近万名,患者的疾病几乎涵盖了所有妇产科病种。然而,就是在这样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下,妇产中心没有发生一例院内感染,没有一起投诉。
  ■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呵护患儿
  “我们要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对待每一位患儿。”这是王新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每天至少提前半小时进病房;每次走进病房,她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动作都似慈母般的轻柔和缓。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到各个病房中去转上一转,细心地观察每位患儿的病情以及患儿吃、喝、便、睡、玩的细节。她说:“这些生活细节往往反映出病情的轻重,千万不能小看。”
  不少家长都说:“我们孩子的一冷一热,王护士最清楚。”
  “王妈妈,我期末考试两门得了100分!”电话里稚嫩的童音让王新华喜上眉梢。说话的孩子是她的“乡下儿子”。说起这个“乡下儿子”与“北京妈妈”的真情故事,还得从8年前说起。(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2006年,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接收了一位从安徽农村来的2岁传染病患儿,小男孩赵翔(化名)。当时,小赵翔双手十指和双脚脚趾全部肿胀化脓,并已开始腐烂,创口处不断地向外流出散发着恶臭的脓血,生命岌岌可危。此情此景,令当时的该中心主管护师、同样身为母亲的王新华心如刀绞。
  从此,小赵翔成了王新华的心头肉。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地为赵翔清洗脓血、喂药敷药并柔声鼓励他:“宝贝,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好了。”她还打来热水为赵翔擦拭身体,拿来儿子的衣服给赵翔换上。考虑到孩子太小吃不了病号饭,王新华回家亲自下厨为小赵翔做面片汤。
  就这样,在王新华慈母般的护理下,赵翔很快痊愈了。康复出院后,赵翔和王新华许下一个美丽的约定,“娘儿俩”要经常通电话。王新华坦言,在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当了10年的护士,最欣慰的是看见孩子们战胜病魔康复回家,最幸福的是通过电话、信件获知他们现在过得都很好。
  来302医院小儿肝病科住院的患者,常常是母婴同室、父子同室,甚至有一家人全都是肝炎患者。患者家庭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此,心细的王新华除了做好患者病体的护理外,还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护理。
  在妇产中心,王新华发现很多女性患者因身患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心情多半低沉、急躁、焦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心细如发的王新华总说:“人心还需人心换。你尊重人家,人家才会尊重你;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信任你。”她始终坚持追求感染护理新理念:要让传染病患者远离“病毒感染”,更要让传染病患者深受“真情感染”。
  乙肝患者李丽(化名)结婚多年不敢要孩子,害怕传染给下一代。公婆为此非让儿子和她离婚。小两口来到302医院妇产中心,寻求生育健康宝宝的良方。王新华对李丽说:“不要有思想包袱,现在的医疗技术完全可以让你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李丽住院后,王新华一边找康复患者现身说法,一边给李丽公婆打电话做思想工作。
  一年后,李丽在302医院妇产中心顺利产下3500克重的健康宝宝。出院时,李丽特地抱着孩子前来感谢:“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遇上您,我很幸运……”
  4年来,王新华与近千位“问题产妇”成为了好朋友,这些“问题产妇”也都习惯地管王新华叫“姐”。
  ■每当大事发生,她总冲在前面
  每当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王新华总是冲到前面。
  2003年春天,302医院成为抗击SARS疫情的主战场,王新华主动请缨进入SARS病房,每天都要为SARS患者发药、抽血、打针、测体温、洗漱、喂饭、喂水、擦身、倒大小便,还要完成大量的消毒、保洁、清洗工作。虽然明知可能被染病,甚至还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但她从未动摇、退缩过。为抢救一位危重患者,王新华曾冒着被感染的极大风险,果断采取反复开放气管插管吸痰的办法,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
  有位年轻的重症患者持续高烧,血管萎缩,很难扎针输液。王新华隔着手套根本感觉不到血管在哪儿。看着患者危重之际嘴里还呼唤着儿子的名字,王新华再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摘掉手套为患者扎针。身边的同事提醒她:“这要是扎到手,就完了!”只见王新华一手握着患者的手,一手在患者手背上仔细寻找血管,紧接着,她屏住呼吸扎下去,一针见血,抗病毒药物缓缓输入患者体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仍害怕以后见不到儿子,王新华安慰她说:“我儿子和你儿子差不多大,他也在焦急地等我回家,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魔,争取早日看到自己的儿子。”患者感动地对她说:“虽然我只能看见你戴着口罩的面容,但你的样子已牢牢刻在了我心里。你是守护生命的美丽天使!”出院时,这位患者特意送给王新华一束康乃馨。
  与SARS激战的106个日夜,王新华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经常替班加班,有时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经她亲手护理的30多位重症SARS患者,最终全部康复出院。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5月21日,王新华随医院防治队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奔波,于23日抵达震中汶川,担负起救灾部队的卫生防疫任务。每天,王新华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帽子、口罩和手套,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指导救灾官兵对营区周围的几十个厕所和垃圾堆进行消杀灭,与战士一起喷洒消毒药水。
  在做好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的同时,根据上级命令,王新华所在的防治队还承担着克枯乡所属5个自然村村民的巡诊任务。当地的藏族、羌族百姓大多居住在高山上,崎岖的山路因地震多处塌方,道路中断,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每天,王新华和男队员一样,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消毒药水和急需药品,手脚并用,像壁虎一样,攀爬60度的陡峭山坡,翻越海拔3000米的高山,冒着山石滚落的危险,进村入户开展卫生防疫指导,消毒杀虫,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累了,爬不动了,她就抠着岩石歇一会儿。事后,王新华说:“那时候,稍不留神,就会跌落山崖,摔个粉身碎骨。说实话,每次执行任务,到底还能不能回来,还能不能再见到战友和亲人,心里都没底。但是,山上的百姓缺医少药,灾区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必须知难而进。”
  有一次,王新华和队友在青都山片区巡诊时,得知85岁的赵开秀老人在地震中受到过度惊吓,瘫痪在床,骶尾部已出现压疮,病情越来越重。她凭借多年的护理经验,为老人制订了一份护理计划。当时的条件极其简陋,王新华就地取材,用旧棉布和棉絮缝成一个棉圈,垫在老人身下,并手把手教会老人的女儿如何进行护理。每次去巡诊,她都会去看望老人,做一些必要的护理指导,留下一些必需的药品。
  ■大爱无疆,履行使命展示国威军威
  超越了多少次生命极限的挑战,经过了多少次重大任务的历练,王新华已成为全军唯一野战传染病医疗所和302医院应急医疗队的主力队员。
  2011年3月,王新华作为302医院精心选拔的唯一妇产业务骨干,奔赴印度尼西亚万鸦老,执行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医疗救助行动任务。演练中,王新华克服高温潮湿、蚊虫肆虐的恶劣环境,不怕疲劳、连续奋战,参与演练了多国协同合作国际救援的组织、流程展开、卫勤保障等科目,还与意大利、新加坡、法国和印尼医疗队进行了观摩交流,切磋了护技,建立了友谊。
  王新华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印尼群众进行护理服务。针对当地医疗条件落后等实际情况,她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誉,为国家和军队树立了良好形象。作为全队唯一的护理队员,王新华除完成护理工作外,还协助各诊室专家开展诊疗工作,做好诊疗物资的准备补充等后勤保障工作,这为成功完成重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长年超负荷工作,王新华积劳成疾。去年,她接受了手术治疗,身体稍好些,就接到跟随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去救治受强台风“海燕”重创的菲律宾受伤群众的命令。“你不要命了!”当时她的丈夫不同意她去。她却微笑着说:“我是军人,又是护士,服从命令是我的天职,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我的身体能行!”
  几天后,王新华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和平方舟上。前来医院船就诊的儿童很多,医院船接诊的第一位婴儿出生仅7天,患有严重新生儿黄疸。曾在小儿科工作过的王新华一针扎下去找准血管,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竖起大拇指。从此,她包揽了医院船所有患儿抽血输液的活儿。每天,她都穿行在各个病房里,测量体温、抽血输液、留取标本、消毒……忙得像不停旋转的陀螺,托起的却是受伤灾民早日康复的希望。
  44岁的弗雷拉右股骨粉碎性骨折,是首批转送到和平方舟海上医院就诊的伤病员,手术后一直陪伴她左右的,除了丈夫阿纳迪,还有善解人意、对她进行精心护理的王新华。弗雷拉不知道的是,在从舟山启航到锚泊莱特湾的3天时间里,王新华因为晕船粒米未进,可船刚锚泊莱特湾,王新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抖擞地站在甲板上,迎接首批伤病员上船。
  今年以来,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已夺去5000多人的生命,当地的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一方有难,万里驰援。9月16日,奉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第302医院紧急组成全军首支援塞医疗队。王新华主动请缨,踏上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征途。
  谁承想,此时此刻,王新华年过七旬的妈妈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准备接受心脏手术。看着女儿一身戎装,准备随医疗队踏上异国他乡,老妈妈热泪盈眶。这已经是女儿第三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了。老人心中知道,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生性倔强的女儿也会挺起胸膛站排头。
  “妈妈,非常对不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您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在您身边尽孝。您一定等女儿凯旋的好消息!”这是今年10月王新华在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时,给病重母亲的短信。
  在极度危险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王新华俨然“女汉子”,卸载、整理物资,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对医院原有结构的勘察,并按照传染病病区“三区两线”的设置要求提出改造建议……经过夜以继日的施工,一个星期后,这所综合性医院被改建成具备收治烈性传染病埃博拉的专科医院。
  10月1日,医疗队接诊了首批7名埃博拉疑似患者,面对致死率高达50%~90%的埃博拉病毒,王新华无所畏惧,进入一线负责消毒保障。她要背负几十斤重的消杀器具,进入病区喷洒消毒液,对工作人员缓冲间内的垃圾进行清理,对复用防护用品进行消毒和清洗……
  “每一次进出病房,都要当作第一次来对待。”王新华严格工作流程和着装规定,对每一个防护用品的穿脱动作、每一个防护注意事项都做到一丝不苟、滴水不漏。工作时要顶着30摄氏度的高温,置身潮湿空气中,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一进病房就是一个多小时,这对常人来说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但对于奋战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医护人员,却是一道生死防护线。”王新华欣慰地说,“由于掌握了专业的防护知识,采取了科学的防护措施,执行了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发生一名中塞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在工作中感染埃博拉病毒。”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