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访谈
刘忠军:加快审批流程 促使3D打印技术及早惠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5-03-14 13:08:17 热度:1623

    2015年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做客新华会客厅。新华网 李江 摄

    2015年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做客新华会客厅。新华网 李江 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关注2015全国两会新华会客厅。这个时间段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欢迎您,刘主任。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你好。
    主持人:您今年的议案是加快审批流程,促进3D打印技术及早惠民。在普通网友中,大家都知道3D打印是什么了。您这次把它作为议案,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刘忠军:因为3D打印技术已经涉及到医疗科技创新,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把它当成呼吁的重点。
    主持人:跟传统技术相比,您觉得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人工骨骼和传统技术相比有什么区别?优势在哪儿?是不是3D打印在骨科和脊柱研究中特别重要?
    刘忠军:特别重要。3D打印在工业上叫做增材制造,它是和传统的减材制造相对而言的。过去生产的东西,大家也好理解,用车床、机床制作,是把一个材料从大变到小,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形状、形态、结构。为什么3D打印叫增材制造?因为它是用粉末或者是其他材料的粉末,通过打印的形式堆积起来,是增材的过程。为什么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它显示出来的很多特点用传统工艺很难完成。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骨骼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有些骨骼的形状是非常怪异的,是非常不规则的形状。减材制作可以制造出来规则的形状,但是制作不规则的形状,传统工艺就变得非常困难。而3D打印在这个方面是优势。只要计算机设计出来的图形,一次就可以打印出来,整个流程非常简单。另外一个优势,也是在医疗创新研究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就是它可以做成不是实体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做成海绵形状带有孔隙的,如果把这种内置物放到骨骼之间,相邻的骨头可以长到这个孔隙里,可以和它融成一体,这个优势恐怕是传统工业的任何产品都无法做到,所以我们对它特别重视。
    主持人:在今年两会上有一个词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热词,就是“创新”。您刚刚提到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应该也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创新了。您如何评价我国目前关于医疗创新的相关政策?您觉得还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改进呢?
    刘忠军:国家一直提倡医疗创新,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有体现。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还会有不小的困难,创新的路走起来非常艰辛,而且非常漫长。
    刘忠军:就以我们现在做的3D打印的科技创新产品来说。我们有几项研究在国际上都是起步最早的。比如,和关节有关的髋臼的假体和用于颈椎的假体,都是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更加有益的产品。在研发的过程里会发现一旦形成产品用于临床遇到了非常大的障碍。这几个产品都是在2010年起步,2012年已经成型,开始进行临床观察,直到现在还是停滞在等待审批的状态。
    主持人:您觉得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还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刘忠军:我觉得前期应该有大力支持,好在我们的前期研究还是不错的,取得了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立了重点项目,这使得前期相关基础研究进步相当快,使产品设计形成也非常快。但是现在的瓶颈是在审批环节上。按照现有的体制和以往的规定,我们的产品要经过临床观察,要有病例的积累,还要看病例的治疗效果,还要随访相当长的时间。都下来之后,要再经过一个审批的流程。所以我们这个项目是从2012年开始,应用到病人身上进入临床观察的。但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到现在还是处在等待审批的状态。这条路已经走了两年多,下一步的批准还遥遥无期。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只是嫌自己走得慢。如果全世界都是这个状况,我们恐怕还是没有这么着急。现在着急的是,我们见到国外和我们类似的产品,比我们起步要晚得多,但都已经形成产品上市了。可见人家没有走我们这个流程,我也专门了解过那几个上市的产品,既没有经过前期的基础研究,也没有经过临床观察,就直接上市了。可见我们的优势已经在逐渐变成劣势,这是我们着急的地方。
    主持人:可以听得出您有很深的担忧。我们刚刚聊的是关于您的议案、3D打印和医疗创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其他的问题,比如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关于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解读的?如果可以解决好,是否可以缓解现在的就医难问题?
    刘忠军:首先对于多点执业,作为一个政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了一大步。但是,涉及到多点执业,按照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恐怕还有一个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主持人:还存在一些问题。
    刘忠军:总的来说,它给医生到其他地方执业打开了一条通路,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里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具体情况。比如大医院的医生如果能够充实到相对基层的地方,去帮助发挥作用,可能能起到一些积极的发展医疗事业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医院的状况是人满为患,大医院的医生本身都处在超负荷劳动的状态,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水平比较高的、层次比较高的医生,他们自己都处在本职工作难以完成的状态。他们拿什么样的时间去多点执业?所以这些医生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还解放不出来。当然,有些医生的工作没那么忙,可以到基层支援,这是非常好的情况。不管怎么样,从政策上来讲,是很明显的进步,对将来医学事业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主持人:我想起来有一个社会现象,不知道对不对,除了您刚才说的有一些大医院的水平比较高、层次比较高的医生没有时间到基层执业看病,但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比如医学院刚刚毕业的学生还不愿意留在基层,更愿意到北上广的大城市。
    刘忠军:多点执业在政策上的改进是必要的,至少通过探索和研究能多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我始终觉得也应该从根本上做一些工作。我们也可以去想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是不是也和我们的状况一样?是不是人家也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病人挂号难、看病难的情况?事实上不是,人家的大医院没这么多病人,但中小医院,相当于我们的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分布得非常均匀。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从医生的角度分析,我觉得是我们需要从根本制度上进行调整,是我们医生的培训体系不健全。我们的医学生毕业以后是直接分配到某一家医院直接行医,他的水平怎么得到病人的认可?如果经过几年的实践,病人还不能认可他,当然病人都涌到大医院去就医。只有吸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从体制上消除障碍,才能解决问题。国外医院的每一个医生都经过严格培训,质量是很高的,病人就很信任这些医生,不必要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去。在这里不存在大医院和小医院,只是工作性质不一样,大医院更多的是进行学术研究、疑难杂症的治疗,常见病都是在其他级别的医院完成的,和我们的状况不一样。
    主持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解决百姓就医难的问题。
    刘忠军:我是觉得表面文章做得多了一点,病人到大医院就医太多了、太拥挤了,怎么想办法多挂一点号、多看一点病人,我想这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要面对现实,有些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不能马上解决,可以有一些应急措施,但我认为可以从此开始着手,解决一些问题。
    主持人:从去年开始,医患纠纷的新闻屡见不鲜,伤医的情况很多,可能到了今年有了一些改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加强医疗事件的预防调节机制。这也是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刘忠军:从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最高检和最高法的报告里都专门提到了涉医的伤人、害人事件的处理,和以往相比已经在进步。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医患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恐怕还需要经历比较艰难的过程。目前存在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直到现在,还是时常听到伤医、害医的新闻,并且医疗纠纷还是存在比较多的。特别是出现了医闹,使我们的医疗环境非常不好。
    主持人:您感觉应该有什么样的措施出台或者是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刘忠军:我觉得这是综合的社会工程,只靠一方很难解决。但是,从调解机制上,有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关机制。实际上通过探索,我们已经有了尝试性的调解方法,比如人民调解员机制,不是让医患之间争执,而是由社会第三方,用人民调解的机制进行调解,这至少是一个探索。从前期来看,有一定的成效,这个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再有就是加大法治的宣传力度,一定要按法律解决。要全面地依法治国,就是各方面、各个领域的工作都要在法律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从医院和医疗的现实情况来看,我觉得有一点是应该注意的,我在人大讨论上也提了这个建议,就是希望把医院作为社会场所进行治安的管理。因为医院以往是被列入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治安管理。
    刘忠军:现在医院的性质跟前些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十年前的医院哪有现在这么拥挤?现在的医院完全是开放的状态,每天的门急诊量非常大,以我们北医三院为例,我们去年的门急诊量是400多万,就意味着每一个工作日有1万5千个病人,再加上陪同的家属,要多少人?整个医院的人员密度恐怕不比机场、车站、商场少,又是完全开放,没有办法控制的,完全具有公共场所的特点和性质。在这样的场所,如果出现了医疗纠纷,出现了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制止,第一是影响了医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治病救人。另外,对其他的患者就医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使我们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我想至少应该做到在第一时间里平息事件,让医生能继续治病救人,让病人能有一个好的医疗环境。剩下的问题,我们依法去解决,完全应该做到这样。
    主持人:对,确实如您所说,我们也期待着将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医患纠纷,尤其是从制度上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依然是围绕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了打造“健康中国”的目标,您如何理解“健康中国”,要实现“健康中国”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刘忠军:单从身体健康的角度理解,这也是很大的题目。既然是“健康中国”,至少从医务人员的角度理解,这是为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造“健康中国”,意味着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让大家在健康的状态下,从少得病的状态入手。总的来说,内涵会比较多。但是,我觉得至少是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是由健康的中国人民组成的,每一个人都要健康才行。
    主持人:而且应当是身心健康。
    刘忠军:你提的身心健康很好,我们刚刚只讲了身体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我们要能做到身心健康,那才是真正的“健康中国”。
    主持人:对,这才是“健康中国”。非常感谢刘主任做客我们的访谈间分享了这么多的观点,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也期待中国百姓能够尽早地实现看病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