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论坛
唐振兴:信息化养老服务是信息惠民的重要部分

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5-05-20 11:34:44 热度:847

全国老龄办原巡视员  唐振兴

    一、我国老年人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放眼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等问题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相伴相随,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领域变革相交织,给社会发展带来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1242亿,占总人口的15.5%。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按照联合国最新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人口数量将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将占到全国总人口数的34%,比世界平均速度快1倍。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的老年人口大国。西方发达国家是富裕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是未富先老,出现高龄老人迅猛增加,空巢家庭占家庭数量60%左右,失独家庭问题严重的局面。解决好老年问题,不仅是为中国的老年人解决了难题,也为世界打开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大门。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服务、医疗健康、信息化科技发展等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国的老龄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真正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需求与其它人都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生理、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通过研究老年人本身的变化,从政策、方法、用具、辅具等方面来满足老年人需求,让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其重点是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实施信息化养老的创新,推出更多方便老人的具体措施,推动形成敬老、爱老、为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近几年,连续制定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政策和文件,2013年至2014年就密集出台40多部委文件,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各个社会组织也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对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实践。目前,新中国成立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大部分进入老年期,同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现在陆续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年龄阶段,这些都增加了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做好老龄工作的压力。我们只有积极应对,帮助老年人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信息化养老服务借力信息惠民工程
    信息化养老服务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最早的就是类似于医院的一键通。随着国家发展信息惠民工程,信息化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发展的非常快,从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开始,信息化的发展对老年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全国老龄办从2010年开始在居家养老、信息化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民政部、财政部支持下,利用彩票资金,在中西部开展了连续4年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50多个城市社区进行了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苏州市、兰州市、保定市还召开过养老信息化建设试点建设经验推广现场会。我们建立养老信息化平台,是为了在社区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中,通过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可以极大提升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有效整合通讯网络、智能呼叫、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以社区为依托,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现在全国已经有几百个社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形成信息化的连接,可以满足老年人对各类服务的需求。有能够为老年人服务的信息平台,使他们能够获取或者提出他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服务光是信息不行,还要有人和机构实施服务,老年人在家里患病,摁一下紧急呼叫键,就要有人去抢救或者指导护理。虽然现在已建成很多的养老院,但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精神上、生活照护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还需要大力发展各类养老专业服务实体和运营商。通过养老信息平台,能够知道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再提供合适的个性化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合理安排生活,健康长寿,提高生活生命的质量。北京市朝阳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有许多新的发展,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观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养老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信息惠民工程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当家居、养老、安全、便民服务、小区管理都与智能二字关联之后,我们可以真正感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这些新名词带给生活的改变。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居家服务模式,展现以老年人家庭、老年人监护人、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相关服务提供商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老年服务体系,同时展现与之相关的老年科技服务产品,这一切变化都与信息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是中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养老服务的跨越性发展。信息化不仅仅在改善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加速转型和快速发展。在一大批信息科技企业的支持下,各地通过建立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培养了一批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建立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有记录、有跟踪、有服务、有反馈。同时,通过远程医疗服务试点的推动,使医养结合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养老服务信息化还必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民政部成立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在全国开展“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探索模式,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经过一年的努力,智能化养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批准筹建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7家,投资规模达到一百多亿元,全国第一个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落户常熟,全国第一个成都锦江智能化养老实验区正在申报,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已经成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信息技术对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拉动将越来越巨大。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 “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养老信息化建设也和信息惠民工程建设一样,在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推进城镇化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遇到许多问题。在居家养老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养老服务数据库比较小,分散。老年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信息的需求不一样,对于提供服务的方式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要走向养老服务信息化,我们必须用充足的网络把这些分散的数据集中起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运用我们大数据的分析。才能够把各种各样的服务方式,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进行分析,探索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地方政府在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方面相关配套政策未能出台。特别是养老服务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少,老年消费市场发展比较滞后。补贴民办养老组织投入补贴建设标准偏低,探索建立高龄和空巢老人的购物、餐饮及长期照料护理补贴等各项保障制度,亟待破题。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重点和难点。三是已经在建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进度不快,有些建好的使用服务的不好,服务质量的相关标准规范研制工作比较滞后,服务反馈工作平台还不健全,特别是投融资和管理平台尚未形成,平台之间横向交流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四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重建设投资、轻应用服务,重社会管理、轻公共服务,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和人才储备体系,管理粗放,建设和运营难以持续等。五是信息化建设整合不够。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发展的核心在于拥有高速、便捷、稳定的无线互联网网络。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政策,在信息化产业链中,服务运营商是整个产业链的纽带。面对老年人各种需求的加速,改革的配套政策还需不断完善和深化等等。这些问题表明,信息化养老服务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信息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四、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年初,我参加了以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和北京科技大学王志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包括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和许多信息企业参加。大家对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提出了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业(以下统称为智慧养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基本途径,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友好交互、可穿戴设备作为主要支撑科技手段,研发面向老年心理、生理和生活照料的科技服务产品,将健康管理、中医保健、智能家居环境作为智慧养老的主要内容。对于发展养老服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未来5年的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目标:以市场化为主要形式,以PPP为实施模式,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为基本依托,以专家团队为养老服务科技智库,以机构-社区-家庭为实施场合;以治未病和治慢病(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为抓手,以健康管理、养医结合、中医保健—西医治疗结合并突出中医“治未病”特色,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易用交互等支撑技术,实施国家“夕阳红”养老工程,以科技支撑为主要着眼点,以老人幸福感和服务科技内涵为主要特色,开发科技型老年用品,突破难点技术,提出新理论方法,制定技术规范,建立人才基地,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个国家级的养老服务信息大平台、一个国家级的养老服务数据库、一种将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产品模式、技术模式融合的和谐共生的养老服务模式;一种智慧养老的互联互通技术规范,一种全国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一种以科技支撑的养老服务业态;将养老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政部有关部门及领导非常重视,进行认真研究,部长批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养老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的消费增长极,引领养老服务新生态,都具有重要作用。请福利司组织深入研究论证纳入“养老服务十三五”规划,做好政策设计和重大工程设计。
    同时,发改委、住建部、卫计委等有关部委继续扎实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制等试点工作,确保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的目标。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协调制定养老服务机制、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补贴支持和老年人医疗、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等,推动老年法律的全面有效落实。
    五、几点思考: 
    1.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政府要做政策顶层设计,部委之间需要加强联络协调,研究设定发展方向、服务标准、质量评估和审计监督体系。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政府要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大投入、营造环境方面多下工夫。政府要加大对于信息化养老服务基础性设施的资金投入,出引导资金,给优惠,帮助解决困难。适应实际需要,调整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比如,逐渐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加强老年人终身教育,注重老年疾病康复预防等等。明确养老服务要立足于居家和社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都应承担责任。信息化建设民间资本有很大热情,关键是政府要给政策支持,政府拿出1万元,企业才能拿出10万。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包括老年人应该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
    2.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各地应按照国务院2013年35号和40号文件要求,进一步统筹规划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如新建城区要严格按要求,以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包括老年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要从规划、标准、设计抓起,确保“建得起来,拿得出来,用得起来”,使政策真正落地。老城区要通过资源整合、购买、租赁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在组织信息化建设中,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点,切忌盲目模仿跟风,要定期公布完成进展情况,接受监督。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政府扶持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投融资、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建立保障扶持政策。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将所属的度假村、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等转型为养老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和信息化建设。
    3.要用创新精神建立好老年人信息服务平台。在发改委、民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全国老龄办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健康科技创新联盟,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汇聚国家有关政策和各地养老健康服务情况的老年人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用大数据惠民利民;把老年人信息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链接各个部门间的信息,进行信息系统的整合,让已有的数据互联互通,形成一整套数据共享体系,建设优质的信息系统平台;以信息惠民,通过管理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的改进,业务的整合,让老年人花更少的时间得到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养老不仅仅是硬件问题,现在很多养老机构关注的是硬件设施建设,而并没有更多的关注老年人人性化需求,很多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好,外表装饰的富丽堂皇,但能真正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照料、照护中的却很少。所以,我国的养老机构今后要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逐渐转移到提升软件建设水平,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的环境和条件,家庭的无障碍适老化改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的人才队伍建设上。使信息化的应用与人性化的服务紧密结合,网络上人与人可以跨越国界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才能摆脱冷冰冰的机器,产生充满人情味的动人感情。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产业和信息时代的深度融合,激发社会创新能量。
    4.把握信息化养老服务发展趋势。要积极总结推广各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建立信息流、物流、资本流、商流的有序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重点是与国际接轨,学习借鉴国际信息化、智能化养老的先进经验,进行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组织进行国内外养老服务信息化领域的培训和交流,并争取建立中国的养老服务信息化认证体系,为政府主管部门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信息依据。努力探索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信息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可以借鉴养老服务购买机制的办法,积极尝试购买民办养老人才培训、教育的服务。希望有更多的民办企业贡献自己的经验,投入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提升。  
    5.用信息化促进老年消费,满足个性化需求。老年人服务的多样性不仅为养老服务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也同时拉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针对老年人而提供服务,进而维持社会的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变化的不只是政策导向、产业布局和官员心态,还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低龄健康老年人上网络聊天,开微博看微信,国内外旅游,已经成为潮流。同时,中国目前有失能老人近4千万,雇一个家政护理人员的费用就要四五千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方案,有可能为“十三五”期间的老年服务打开一个突破口。此方案与以往单纯的保险产品不同,是一个试图将商业保险与社会服务无缝链接的市场化运作的民生保障项目。首先要实现的是市场化的保险公司和老年服务机构的链接。以这个链接为基础,还可以将其他老年服务,如康复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等,以及各种老年用品,如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生活辅具等有效地串联到一起。此平台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形成一个以老年长期照护为核心的“护联网”。针对现实,有关部门在进行类似养老消费合作社性质的科学养老互助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订阅报刊杂志,购买物品积累消费积分,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养老理念,用科学养老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好养老规划和养老服务,推动老龄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发展信息化养老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携起手来,为提高我国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更好地造福老年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