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王连清:上医治未病(四)

来源:大家话养生 时间:2011-08-22 15:21:42 热度:1815

    六、介绍两种对于强身健体,预防和治疗亚健康会有所帮助的养生方法
    1.顺其自然,天人相应的四时(季)养生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灵枢•本神篇》曰:“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侧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的就是有修养的人,生活、工作要顺应四季变化,喜怒哀乐适合有度,如果这样,就会使疾病远离自己,延年益寿。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人类不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人们在大自然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自然生活规律。寒来暑往,昼夜阴晴,地理环境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有所反应。如: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时节,人的心情愉快,生命力旺盛;寒冬腊月,阴沉晦暗,则人的情绪低沉,精神不振,甚至使一些有风湿病的患者,感到不适等。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就得了解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且与其相适应。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天(泛指大自然)有所变,人即有所反应,因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用以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和保健措施,对于人类养生保健是极为有益的。
   (1)四时对人的影响
    祖国医学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归纳为:四时、六气。四时,就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六气,是指不同季节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点。其气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寒暑两大类。早在《周易》系辞中就记载有:“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自然界寒暑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而生物也形成了相应的变化规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生物与人体的影响很大,在四时气候中,春季,气候温和,万物萌生,春属木,其气风;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繁茂,夏属火,其气热;长夏,气候湿温,万物初结,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季,气候凉爽,万物结实,秋属金,其气燥;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枯萎,冬属水,其气寒;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有规律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同样会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这一变化是通过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来适应的。具体地说,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均随四时变化而相应的调节。
    ①五脏盛衰,与季节相应
    春季,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季节的到来而日趋旺盛。肝脏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亦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即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因此,春天的养生原则就是要注意肝脏的保养,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如:头晕、头痛、高血压、胸胁胀满、情绪急躁、疲劳倦怠、肝区疼痛、不思饮食等等。一些精神病及肝病患者,也容易在春季发病。因而,春季养生要经常保持乐观情绪,戒躁制怒,劳逸结合,不过分进食燥烈的刺激性食品,素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要按医嘱服用养肝、降压的药品;精神病患者也需定期服药等,都是为适应春季变化,保养肝脏的养生原则。
    夏季,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因而,心脏的负担较重,夏季气候炎热,易使人急躁不安,故在精神方面,要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人出汗较多,要注意不要在烈日下工作时间过长,并宜多喝水。饮食上,宜清淡,多食青菜,注意少食燥热性食品,同时,也不宜过分食用寒凉食物,以免肠胃受伤。在夏季养护心脏对心脏病患者尤其重要。
    秋季,由暑转凉,万物结实,气候干燥,一切生物的新陈代谢机能,开始由旺盛转为低潮,肌肤及肺脏对外界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素有哮喘的患者,往往此时病情开始加重。因此,注意随时加减衣被以适应天气的变化十分重要。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潜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对较低,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中医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则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对于肾脏病患者,老年哮喘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季要特别注意肾脏的保养。
    ②自我调节,以适应寒温
    人体适应外界寒温的变化,是通过自身调节来完成的。
    春季,气侯温和,大地开始解冻,水泉流行,人亦应之,血流加快,经脉通畅即是机体的反应。夏天,气候炎热,生机旺盛,故而,人体血气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汗液排除,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秋冬时节,气候寒冷,人体的气血受气候的影响,也相应潜行于体内,为了御寒,人体肌肤表面的毛孔关闭,皮肤致密,以保存体内温度,来适应寒冷气候的变化,汗液相应减少,而尿量增加。因此,为了保证而难题这种自我调节机能,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加以注意。如:在气候寒冷、令毛孔关闭的冬季,要避寒就温;在气候炎热,令毛孔开泄的夏季,要避凉,防风寒湿。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自我调控机能,是可以通过锻炼身体、随时注意衣物的增减以及室温的调控来增强的。
    (2)四时如何养生
    《灵枢•本神篇》中在谈到人们如何才能长寿时,明确提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适应自然界四时的气候变化的养生方法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①春季如何养生
    “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之时,由于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此时人们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如:春季忌食酸涩、油腻、生冷及大热、大辛之品;夏季少食苦寒、冷饮及过热食品。此亦即是春夏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长而旺的规律,从而为阳气潜藏、引起充盛打基础,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
    春季养生总的原则:一是养生,二是养阳,三是护肝。那么,如何养生、养阳、护肝呢?
    A、注重调摄情志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摄,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病来。如果情志不畅,则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病者容易发生中风。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人,到了春天易复发。因此,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使肝气顺畅条达,“以使志生”。
在《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学学古人的“十乐”,对春天养肝会大有裨益。
    B、保证睡眠质量
    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世界卫生组织将“睡的香”确定为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四自”功能,即:自我建设,自我改造,走我完善,自我修复。尤其是春季,肝受到阳气升发作用,容易肝火旺盛,肝脏又是将军之官,主疏泄,解毒。所以,春季高质量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在亥时前上床入眠(21~23时,三焦经主时,为子时的前一个时辰,三焦为气血运行的大的通道,此时上床入眠,有利于血归于肝)。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睡7小时左右;8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睡8~9个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忌过饱,睡前莫喝浓茶和咖啡。讲究睡姿,睡时应“卧如弓”,右侧卧位,睡眠方向以头东脚西为宜。要有静溢的睡眠环境,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利于进入甜蜜的梦乡。
    C、宜吃温补食物
    春天饮食应遵从《黄帝内经》里说的“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感冒、发烧等表症不宜)。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之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所以,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最适宜于食用大枣、山药、黄豆芽、绿豆芽、香菜、春笋、莴笋、菠菜、香椿、荠菜、芹菜、油菜、蒲公英、柳芽等。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养肝、滋肺益气、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枣、山药与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养肝益胃,滋阴润燥。蔬菜和野菜,既能补充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又可消热润燥,有利于体内积热的散发。忌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免伤及肝脾。
    D、坚持运动
    中医认为,肝主筋: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而运动则是绝好的方法。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神悠悠,思悠悠,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E、起居有常防春困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觉似乎总也睡不够,白天也时常觉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这就是“春困”现象。为了不让“春困”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克服“春困”,一是要做到起居有常,每日宜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还要注意居室空气的新鲜流通;二是加强锻炼,每天起床后坚持到公园、田野进行晨炼,持之以恒可使精神饱满、神清气爽;三要平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满足春季因人体代谢旺盛而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有效预防“春困”。这是因为“春困”与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维生素摄入不足有关,而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既可中和体内酸性产物,又可补充维生素。
    乍暖还寒慎减装。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冻”,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如果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加上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的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有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流脑、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等多种传染病易在这个季节流行。
    ②夏季如何养生
    夏季衍生原则:一要养长,二要养心。同时,由于在一年四季当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们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因此,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A、夏季饮食调养
    夏季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所以《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化(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也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机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所以冷食不宜多吃,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是解渴消暑的佳品,但不宜冰镇食用。
    B、夏季运动养生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运动完之后要补充营养,多吃些碱性食物,防止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注意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
    C、夏季起居养生
    夏季作息,一般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黄帝内经》里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所以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之后,可能会有疲劳感,需要午休进行适当的补偿。
    每日温水洗澡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天不宜用凉水冲脚,若夏天经常用凉水冲脚,使脚进一步受凉遇寒,然后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各种疾病。此外,因脚底的汗腺较为发达,突然用凉水冲脚,会使毛孔骤然关闭阻塞,时间久后会引起排汗机能迟钝。特别是脚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凉水刺激时,正常运转的血管组织剧烈收缩,日久会导致舒张功能失调,诱发肢体动脉痉挛,红斑性肢痛,关节炎和风湿病等。
    ③秋季如何养生
    “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之时,由于万物敛藏,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如:多食柔润食品以滋阴润肺,少食辛燥之品。此亦即是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但若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则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时,则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且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如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时节滋补肝肾,都可以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但若属阳旺或阴盛体质,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
秋季养生的总原则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肺和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常,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A、秋季饮食养生
    饮食调理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橄榄等。当然,这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阴虚体质的人而言,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的,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属偏凉,应该首先调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二是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金克木),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辣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供选择的有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总之,在秋天要适当多食些酸的,增加肝的功能,以防肺气太过而伤肝。
    三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如《本草经疏》誉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随息居饮食谱》谓:“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症,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B、秋季运动养生
    运动方面应注意收敛。根据上述观点,在秋天“养收”的时候,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弱者。秋天的运动保健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秋天宜练减肥功。尽管一年四季皆可减肥,但还是以秋天减肥效果最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肥胖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出汗多,能量的消耗较大,脂肪细胞代谢也较快,因而肥胖程度有所减轻。到了秋天,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脂肪细胞开始逐渐积聚,以防止热量扩散,加之脂肪细胞的组织结构较好,并具有极强的化学活性,在夏季虽然可以萎缩,但一般不会死亡,到了秋天便又会重新活跃起来,如果这时不加以抑制,人体就开始趋于肥胖,因此,这时也正是我们减肥的最好时节。
    二是登高爬山。秋高气爽,山巅之间披红挂绿,景色十分宜人。与亲朋为伴,登山畅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且尽情饱览名山秀水、观赏大自然的绮丽景色,无疑也是一种乐趣。登山旅游尽管好处很多,但应注意卫生保健,否则会事与愿违。而朝朝夕夕、月月年年的登楼梯,正是防止衰老的一种重要的运动方式。
    三是秋天宜练六字诀里的“咽”字功。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里德肺脏与秋季相应,秋季宜注意保养肺脏,而常练六字诀里的“咽”字功,有助于养肺气。秋季若常练此功,可治痰多气壅、口干咽痛。早晨练功一定要到空气新鲜、树木茂盛的公园中,在练功时应防止七情干扰、不恣意房室等。
    四是健鼻功。肺开窍于鼻,如果鼻的通气功能受到影响,则将严重影响肺脏的作用。因此,在秋季宜多做些健鼻功。方法是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厘米,当鼻唇沟中)。每天摩鼻3—4次,可大大加强鼻的耐寒能力,亦能治疗伤风,闭塞不通。
    C、秋季养生防病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便会患病。秋季的气候,以秋分节气为分界线。初秋,天气仍然很热,所以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说。但是,“立秋早晚凉”,这时虽然中午炎热,早晚气温已明显下降,一日中温差较大,人们晚间能够安寝。秋分以后的深秋,才是典型的凉秋时节,秋风送爽,云淡天高,气候干燥。若到了晚秋,则秋霜降临,气候已经转冷。因此,在秋天一定要高度重视防病保健。具体说,要注意对下列疾病的预防:A疾病的防治。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B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哮喘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秋天气候由热转凉、哮喘患者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霉菌、冷空气等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C便秘的防治。秋天气候干燥,而燥伤津液,肠道干涩,从而易引起便秘。D小儿秋季腹泻的防治。E秋季要重视脱发的防治。秋天气候干燥,人们若保养不当,易伤肺气。按传统医学理论,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足,毛发不固。故金秋时节,脱发相对增多,这时如果不注意保养,或盲目用药,将会使脱发加重。F男性秋季不要忘了防阳痿。男性阳痿病的发病率在秋天常常高于其他季节,据统计,在1,120例阳痿病人中,随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共有772人,其分布是:秋季386人,占50%;夏季116人,占15%;春季39人,占5%;冬季231人,占30%。说明在秋季阳痿病的发病率最高。
    ④冬季如何养生
    冬季养生原则要以养肾、养藏、养阴为总原则。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趋向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元”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A、情志养生
    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精神内敛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心理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B、饮食养生
    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多吃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盛的肾水更加亢盛,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五行水克火)。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C、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宜(尤其对老年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二,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导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易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D、运动养生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但是,冬天的运动应该以微汗或不出汗为宜,目的就是防止阳气外泄。冬天如果剧烈运动,就可能出现突发性心脏病等。
   (3)四时如何防病
    要想了解如何防病,倒不如先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病的。谁都知道“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这样的论点。“因”是客观存在,“果”也是必然的,“因”发展成“果”,其中必有“缘”的存在,而“缘”是有机而发的。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就是从“缘”入手,把“缘”去掉后,“因”就不可能成为“果”。众所周知,将一块木头放置于温湿的环境下会生出蘑菇来,怎样才能让木头不长出蘑菇呢?割蘑菇吧!割下来不久就会长出新的来,割下、再长、再割、再长……一直长到木头不是木头,蘑菇不是蘑菇为止。其实,最直接的办法是改变蘑菇的生长条件,将之放置于干燥的环境下,木头自然不会再长出蘑菇了。因而,防病也要从杜绝“缘”入手,改变体内环境,使人们能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候变化,则可健康无恙,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当人体不能适应某种气候变化时,常易发生病变。正如《灵枢•四时气篇》所指出的:“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这就是说,六淫所致的疾病,往往与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系,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殊疾病发生,那么,又怎样根据这个特点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呢?
    ①春季防温
    初春时节,正是由寒转暖的时候,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的肌肤腠理已经开始变得疏松、温热毒邪开始活跃,如果平时身体虚弱,抗病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就会感受风热外邪而发生温病。如果气候不正常,本来冬天该冷反而不冷,也容易发生温病。中医所说的温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流行病,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2002年冬至2003年春所发生的波及全国的SARS,就属于风温、春温的范畴。春温多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交。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症为主要表现,继而出现咳嗽,胸蹩等呼吸系统综合症。正如《温病经纬》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疾有发病急骤、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变化多端、病情较重的特点,中医称其为“瘟疫”。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在1640年所著的《瘟疫论》中说:“瘟疫之所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惑,自口鼻而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虽然那时尚未说明“异气”为何物,但他也明确提出其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说明在明代中医对“瘟神”的病因和传染途径已经有所认识,中医书籍也记载有防治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那时防止流行病立下了很大功劳。现今突如其来发生的SARS,又一次将我国传统中医再次推到了防治前沿,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联络北京、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中医界专家、教授,共同研究方案,将许多病人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他们收治的97例非典患者和对外院会诊的37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也无一例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烧时间2.97天,胸部X光片显示炎症阴影吸收快,平均只有6.2天,没有一例病情恶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平均住院天数为8.86天。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愈的134例非典型肺炎之一事实中,可以充分说明,中医药治疗非典型肺炎效果确实非常之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詹姆斯博士在考察广东省中医医院后,对治疗SARS的效果也予以很高的评价,并称中医的经验“对在世界范围内上升为常规治疗有非常大的帮助。”
    瘟疫,如能早期采用积极合理的预防、治疗、隔离措施,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或者完全治愈的,无须过分恐慌。瘟疫的形成与瘟疫毒气相染的外因有关,也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内因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预防温病时,除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流畅,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之外,随气温变化加减衣被,注意饮食营养,劳逸结合,扶正固本,提高自身免疫力也至关重要。
    ②夏季防暑
    夏令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造成疰夏,中暑。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此病主要反映了肠胃消化功能减退。减少食量,少吃油腻,减轻肠胃负担,是预防疰夏的主要措施。中暑大多因为较长时间的日光曝晒或高温而引起,如果全身出现明显乏力、头晕、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大量出汗、四肢发麻、恶心等症状,就是出现了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作短暂休息,给病人喝些淡淡的盐开水或者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解渴防暑效果更好。菌痢、肠炎也是夏季常见的传染病,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平时多喝些粥食,尤以荷叶粥、绿豆粥为好。
    在夏末秋初之间,中医学称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因此,要“长夏防湿”。在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当热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大时,空气中大量水分阻碍了机体蒸发散热,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时,则会出现体温障碍。此时的衣服和食品也容易返潮、变质,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者诱发关节疼痛;吃霉烂变质的食品,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
    ③秋季防燥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故常称之为“秋燥”,由于肺司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邪伤人,容易消耗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或皲裂等症。以中秋为界,秋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温燥伤肺的主要症侯是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凉燥的症候是咳嗽稀痰、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恶寒、头痛微热等。食疗上,温燥咳嗽者可用川贝粉3克,冰糖9克纳入一只去掉梨核的甜梨内,并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2次,每次服半只,连服2~3天;凉燥咳嗽者可用净麻黄6~11根,冰糖9克插入去掉核的生梨内,并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两次,每次服1/4只,连续2-3天。平时可常服芝麻粥、生地粥,以滋阴润燥。
    ④冬季防寒
    寒冷刺激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冷损伤,如冻疮;另一类是冷敏感,如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综合症等。治疗冷损害以防寒保暖为主,有时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温里散寒的中药,平时还要多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加强手脚的活动,所谓“动则生阳”即是此意。同时需要“避寒就温”,护心的皮或毛背心、毛毡鞋垫,对预防冻疮,使四肢气血流畅十分必要。
   (4)四时如何健身
    按照生理活动的节律性变化来安排生活、锻炼、药物保健是促进健康和长寿的重要原则。那么,又怎样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季节的不同,来安排身体锻炼呢?
    ①春季健身
    春天一到,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因之有向外透达的趋势。此时,应经常活动身体,使气血运行加快速度,促进这种趋势的实现,以振作精神。因此,应走出室内,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唱歌,跳舞,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各取所好,尽量多活动活动。但要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受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舒适,微微出汗,心跳加至每分钟100~120次为度。这样可使春气之升发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宗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求。
    ②夏季健身
    夏季艳阳普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交合。这种气候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而人体的阳气也最容易向外发泄。因此,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迎着初升的太阳坚持室外锻炼,而不做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不致身体阳气随过多的汗液流失而受到损伤。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做做日光浴。若在夏季能进行20~30次,每次15分钟左右的日光浴,其所得的紫外线能够使用一年的。每天一次温水澡,不仅能够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清暑防病,而且还能锻炼身体。最好的体育锻炼形式是散步或竞走,每日以早、晚为宜,运动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为好。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岳美中教授的名言是“百练不如一散”,岳老非常赞成散步的健身方法。
    ③秋季健身
    秋天来临,天地之间的阳气日退,阴寒日生,气候逐渐转凉,景物萧条,故人也应随阴阳生长而养生。此时,不易做大幅度运动,而以静功为主,道家的吐纳、调息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好处: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下,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嘴里水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用意念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颚,用鼻吸气,用意念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搵口,默念呬,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若秋季坚持练习此功,对肺有强健之功效。
    ④冬季健身
    冬季,万物都处于收藏状态,健身应注意防寒保暖,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而与冬天的自然气候相适应。这样才能“阴平阳秘”,祛病延年。因此,应早睡晚起,待日光比较充足时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长跑、武术、各种健身操或者散步等均可。同时,应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以防受到寒邪和浑浊空气的伤害。
    2.调畅情志,强身健体,养生防病的方法
    当人们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去医院找医生,但却不知道有些疾病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调理情志而引起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成人所患的疾病50%~80%起于精神创伤。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伤脾”“恐伤肾”。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志活动,七情过极,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故此,中医的养生非常重视调摄精神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提出了“神形相因”的学说,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
    (1)积精会神,形神兼养
    《灵枢•本神篇》说:“故与生俱来谓之精,而精相搏谓之神”。两精,是指阴精与阳精:博、交会、聚合的意思。本句意谓:男女两性的阴精与阳精相互交会所产生的生命力,叫做神。从而指出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精,有精才有神,若精伤则神无所舍。平时精神旺盛者,多体格健壮,意识清楚,思维迅速而准确;若精亏体弱者,则神志恍惚,意识不清,思维迟钝。故张景岳说: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历代医家和养生家一再告诉人们,“色欲耗神”,“肆淫伤身”,即指出积精必须节制性生活。同时,不要过劳,因为“劳则气耗”,气耗则精亦耗。若体弱年老,精已亏,髓已虚,可常服一些益精补髓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何首乌丸等。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清楚地说明人体健康与死亡的关键是有神或无神。《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形,指形体;神,指精神。形与神俱,是形神合一、俱健的意思。只有人的形体与精神都相互协调健康,才能活到自然界赋予人们应当活到的岁数。这是因为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形神兼养的具体措施,是要动静结合,因为动则养形,静则养神,动静相合,则形神兼养。
    (2)顺时养志,益气养神
    保养精神情志,应当顺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意志活动,是人体内在脏器活动的主宰,而内在脏器的活动必须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详细的阐明,指出,人的精神意志在春天应当疏畅;夏天应当充实;秋天应当安定内敛;冬天应当伏藏而不露。这样才能保持人体真元之气的充盛不衰。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气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篇》也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都说明,神气的充沛,必须水谷精气充足,气血旺盛,而气血旺盛的关键,是在于胃气的健全,因为胃气是气血生化之源,若气亏甚者,可服健脾益气方;血亏甚者,可服当归补血汤,易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此外,加强体育锻炼,使气血运行流畅,也是保证神气旺盛的必要条件。
   (3)调理情志,强身健体
    ①不良情绪对人体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一切对身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医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胃肠疾患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心理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在各种头痛患者中占80%~90%。现代身心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七情郁结,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长期情绪忧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昂,或情绪紧张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等,妇女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自古以来,由于七情过极而致死或疾病缠身的实例屡见不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②如何避免不良情绪的生产
    良好情绪的“医疗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医生们有这样的经验,胜利者的伤口,总要比失败者的伤口好得快。没有精神负担的病人,要比有精神负担的病人痊愈得快。这是因为当人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神经传导通畅,体内消化、吸收、分泌、排泄等能够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反之,若意志消沉,情绪沮丧,则无力祛邪,疾病缠绵不愈,或致恶化,且多产生并发症。因此可见,情绪的良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志十分重要。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
    A、加强思想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要注重道德修养。只有少自私自利,多助乐于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据调查,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乐善好施。
    B、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质。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长此下去必将危害身体。
    C、志有所专,乐于忘忧。古人云:“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贵贱之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把钻研业务当做一种乐趣,以对社会能有所贡献为乐。事实证明,凡热爱本职工作,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其寿命比一般人要长。
    D、运动使人精神愉快,当自己情绪郁闷、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后,到外面打球、跑步、游泳等都能很好的转移注意力,使不良的情绪在运动中消失。
    E、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流。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可向知心朋友或心理医生交谈和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疏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就会慢慢消失,而变得豁达,轻松。
    F、兴趣广泛多样,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与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欣赏一下优美动人的音乐、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或者邀上三五个朋友到运动场所来上一场友谊比赛,共同切磋技艺等,都能很好地调剂生活。
    ③如何化解产生的不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处于逆境的时间往往比顺境的时间要多得多。古人曾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中医学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如果不良情绪是暂时的,机体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不良情绪过分强烈或长时间持续刺激,就可能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疾病。人们受到不良情绪的刺激后,如何才能尽快地恢复心理平衡呢?
    A、发泄
    排解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之“发泄”,切忌将不良的情绪埋在心底。现代研究发现,因感情变化流出的眼泪含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后,可缓解悲伤和紧张情绪,减轻痛苦和消除忧虑。哭是痛苦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哭作为一种发泄方式虽然不“雅”,但确有积极的作用。痛哭一场比眼泪往肚子里流要好得多,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有些人以打人毁物等攻击型的方式发泄,既害人又害己,是不可取的。如遇到痛失亲人、恋爱受挫、工作不顺等不能一下子发泄出来的压抑情绪,均可采用宣散疏导的方式,逐渐发泄出来。可以找知心朋友谈心寻找慰藉,也可撰写文章抒发情感。
    B、自解、自劝
    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这个道理。《内经•灵枢》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说,有理智意志坚定者,可以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内经•素问》中也说:“勇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是指意志坚强者可以避免不良刺激,增强抗病能力;意志薄弱者,多神怯气虚,易遭受刺激而发病。事实证明,胸有大志,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有意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故此,加强意志的锻炼,可以建立良好的稳定心理状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人生中的不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心理健康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准之一。
    C、转化环境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离不开生活环境,避免直接接触强烈的环境刺激,有时是必要的,但是能学会情绪的积极转移,通过自我疏导,主观上改变刺激的意义,变不良情绪为积极情绪则更有意义。当遇到烦恼,郁闷不解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采取自己喜爱的活动来舒体宽怀,排忧解愁,颐养心神。
据有关学者统计,健康和长寿有15%来源于遗传因素,27%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8%来自医疗条件,其余的60%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能用积极的行为方式自我调节,摆脱不良心境的影响,就可使生活幸福。
    ④如何治疗不良情绪
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情志之病,必以情治。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七情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治疗和预防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这就是以情制情的康复法。这种方法是指以事物、言行为手段,激起患者某种情志变化,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指出:“怒伤肝,悲盛怒”,“喜伤心,恐盛喜”,“思伤脾,怒盛思”,“忧伤肺,喜盛忧”,“恐伤肾,思盛恐”,并主张“以恬愉为务”来调节人的精神,这些原则为以情制情法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 必诡诈谲怪 无所不至 然后可以动 耳目 易 视听”。情志病,当以人事制之,对同一病症要分析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情志影响,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同时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的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中医治疗的方法为:
    A、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此情志疗法适用于神情亢奋、狂躁的病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人听了庄医生的话后,便对自己的身体由渐渐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上了重病。于是病人开始悲泣,并“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于是“庄知其将愈,慰之”。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归所取得的效果,此即“恐胜喜”也。
    B、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以怒胜之,是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之郁滞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沉的病症。《续名医类案》记载:“一富家妇人,悲伤思虑过甚,二年余不寐,无药可医。其丈夫求张子和治之。张子和诊后说:“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丈夫用使其恼怒的方法刺激她,故意索取许多的诊疗费,又连续几日,天天饮酒吃喝,而不写治疗药方就离开了。妇人大怒,全身出汗,当晚就觉得困倦,开始睡觉,一连八九日不醒,醒后饮食如常,脉也平稳了。这个故事说明了思之过甚可以使人的行为和活动调节发生障碍,致使正气不行而气结,或阴阳不调,阳亢不与阴交而不寐。当怒而激之时,逆上之气冲开了结聚之气,兴奋之阳因汗而泄,导致阴阳平调而愈。
    C、悲伤心者,以喜胜之
    以喜胜之,又称笑疗,对于由于神伤而表现得抑郁、低沉等的种种病症,皆可使用。据《医苑典故趣拾》中记载: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抑郁寡欢,成天愁眉苦脸。家人特请名医诊治。当名医问其病由,并按脉许久后,竟诊断为“月经不调”。巡按大人听罢后嗤之以鼻,大笑不止。连连说道:“我堂堂一个男子,焉能月经不调?真是荒唐到了极点。”从此,他每次回忆起此事就大笑一番,不再愁眉不展了。
    D、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以思胜之,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有一中年人,因平素体健之母突然猝死而悲哭欲死,之后转入担心自己猝死而忧恐,整日少寐心悸,多愁善感,肢软头昏,不得不放弃工作在家休养。多方诊治,针药无效。医者剖析其所疑似之症,并假物设喻,安慰鼓励,使患者渐开悦色,疑云顿消。加之体育锻炼,不久就重返工作岗位了。
    E、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众人皆知,暴怒往往会使人断送性命。当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的现象,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有可能由于严重的心律紊乱,诱发心肌梗塞而猝死;发怒还会使人血流急速涌向头部,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人,有可能发生脑溢血而猝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爱发怒者的死亡率,比平时情绪愉快者要高出6倍。因此,培养与世无争、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十分必要。林则徐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是很有道理的。
以悲胜之,是根据“悲则气消”的作用,促使病人释放悲哀,以达到康复身心目的的一种疗法。对于消散内郁以及抑制亢奋的情绪有较好作用,最适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证。《儒门事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子和治一妇人病,问:“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灼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而为快也。”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此病例为木火灼伤肺金,肝肺气郁之症,痛哭可以宣泄之,使其调达而收效,故以哭出为快。因此,对于平素肺虚肝旺者,可以经常听一些节律低沉,凄切悲凉之曲,来调节情绪。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