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论坛
刘建文:健康长寿靠养生 人活百岁不是梦

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2-03-21 09:53:47 热度:14270

中国保健协会科普教育分会名誉会长  刘建文

    一、欲求长生 必先养生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生命之源始于养生,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只能在养生中展现、升华。何谓养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即生命、生长、生存之意,简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做到能养、能防、能治,达到生命的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健康活着的目的,即“寿尔康”。因此古人云“欲求长生,必先养生”。
    养生之道,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自我做起。健康既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单凭医疗的保护,医生重点考虑的是疾病,开方用药动手术,只是为治好疾病而已,他很少考虑病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所以中医学自古主张“上医治未病”,要从预防出发,不要从治病出发。治病是最后的目的。中国人重视养生,依靠自己掌握生命的主动权,把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提高自我养生意识,不断充实养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既养成有效的养生行为,又具备健康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并善于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有害因素,满足身心的各种健康需求,此之时也,就成为自我养生保健的好郎中。
    养生之道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管子提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的养生观。孔子主张养生重在“修身养性”,提出“仁者寿”,并解释曰“仁者爱人”、“大德必得其寿”,并指出“及其老也,戒之在得”。魏晋时代著名养生学家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此后历代养生学家的论述颇多,及至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问世,进一步弘扬了“食、养、医”的传统,十分注重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书中说“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宜,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主张饮食与药物互相配合,把药品变成可口的膳食,既能益寿强身,又能发挥食疗的效果。迨至明朝,李时珍竭力反对以水银炼制的有害丹药,并在《本草纲目》中刊出370余种有延年益寿作用的天然动植物,大大丰富了养生进补的内容。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提出“疗身不如疗心”的论点,认为七情内起之病,就须用“心药”疗心,而“无念”、“心安”就是心药,有云“无欲心自安”。总之,我们的先辈从修身养性、仁义道德、饮食起居、医养结合等多方面的养生之术,对祖国的养生学进行了全面地阐述,至今仍有实践意义。
    二、老年人预防健康危机的八个侧重点
    1.养生保健知识是健康的基础
    善于养生者,掌握一定的养生保健知识,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采取一切可以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养生术,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可以预防很多常见病。如果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把健康的希望和权力完全交给了医生,而医生并不是疾病预防和康复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自己。现就冠心病的病因而言,饮食中高胆固醇、吸烟、肥胖、高血压和紧张情绪等等,是引起、加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不设法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光靠医生或药物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养生保健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行动,知识就是力量,学以致用,用之有效,是预防健康危机的第一重点。
    2.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需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营养、饮食平衡、起居有序、良好的心态、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酗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对人的身心造成良性影响。在决定发生疾病的风险中,生活、行为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年事愈高,则遗传因素相对贡献率愈下降,而非遗传因素作用增加,足见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行为方式。美国的研究资料也证实了个人生活方式对死亡的影响占40%,如果采用医疗方式使美国人均寿命延长一年,就需要投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而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花多少钱,就可使各种慢性疾病总体上减少一半,人均寿命延长十年。也就是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大多数人在60岁以前没有疾病,80岁以前不衰老,躯体功能较好,保持健康的生存质量,快快乐乐一辈子。
    3.有病早医、早治、早好
    人人要定期进行体检,每年至少做一次,并注意作好体检记录,保管好化验单。常规性检验项目如:体重、身高、血压、血脂、胆固醇、血糖、验尿、验大便、心电图、脑血流图、胸透、肛门指检、查眼底等。必要时要做专项检查。高龄老人最好每季度查一次,这样既能及早发现疾患,又能对自己已患疾病的治疗、病变、发展有所掌握。无病时要重视预防,学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自检,当发现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就医,要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轻病转重或急性病拖延成慢性病,贻误治疗时机。
有些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往往是恐惧、忧虑、哀伤、悲观,甚至产生绝望。这种沮丧的情绪,失望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医治与康复,常常会诱发病情恶化或迁延病程。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之所以能够战胜疾病,就是因为他们对待疾病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科学的态度和进行积极的治疗。一是“既来之,则安之”,二是调动主观积极因素,顽强搏斗,三是寻求医疗保护,及时检查,坚持医疗。      
    4.康复措施适当
    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自我养生保健措施得力,疾病可能较快的好转,恢复健康。一个糖尿病病人只靠特效的胰岛素治疗,而不能管理好自己的饮食,就不可能控制病情及并发症的发展。因此,依靠自我主观的努力,提高自我养生保健的信心与能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常见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危人群使脑血管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20%和18%。美国有两位学者对7000名45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随访观察,发现每晚睡眠7小时;一日三餐不吃零食;每天按时吃饭;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生活状态;适量活动;不吸烟;适量饮酒等7项卫生习惯,经常能做到6项或7项的人,比只能做到3项或不到3项的人,平均寿命延长11岁。
5.提高免疫能力
    人体免疫力就是抗病能力。人们通常把人体对外来侵袭、识别和排除异物的抵抗力称为“免疫力”。人体有一套免疫系统,免疫功能包括三种作用: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免疫稳定。通俗的说,免疫细胞的监视功能就是认识自己、识别异己、打击异己、消灭异己、保护自己,时刻监视突变性细胞株的出现,当遇到致病物质入侵时,就会自发产生抗体(抗病因子)聚而歼之。免疫防御就是抵抗与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免疫稳定就是及时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免防碍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从而保持体内功能的稳定。如果免疫功能异常,则会发生免疫性疾病,甚至引发肿瘤。每个人的免疫力是不同的,免疫力强的人不易生病,而免疫力弱的人极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侵袭,从而诱发各种病症,而且恢复很慢,常常反复发作,日久还易诱发重大疾病。只有拥有强壮的免疫系统,才有战胜疾病的能力,健康才有保障。
人体的免疫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基因,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精神因素等。良好的睡眠能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饮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因为有些食物的成分能够协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保持情绪乐观的态度,可以维持人体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此外,戒烟、限制饮酒,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改善体内生态环境,服用肠道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提高免疫力。
  6.饮食调理五多四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要求做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具体而言是五多四少。
五多:1)多吃果蔬,每天至少应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不包括土豆)。2)多纤维食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食物纤维有助于消化、防便秘、保护你免得胃肠道疾病,有助于预防高血脂、糖尿病。3)多进钙 ,中老年人应注意补钙。鱼、杏仁、绿色蔬菜和奶制品(脱脂奶)都含丰富的钙,应多吃。4)多吃米面 ,薯类和杂豆等,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主食半斤至八两,其中粗粮以一两或二两为宜。5)多吃鱼、禽、蛋和瘦肉等优质蛋白质类食物,一个鸡蛋、二两鱼或虾、畜禽肉不超过二两,牛奶半斤。
四少:1)少吃盐,每天<6克。2)少喝咖啡,每天2杯足矣。3)少吃糖及含糖食品饮料,对于患有糖尿病,肥胖,糖耐量低,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等不适合吃糖的人群,必须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才能适量吃糖。4)少吃油,控脂肪,高脂肪饮食可导致肥胖症、心脏病和高脂血症。老人每天吃油<20克。
    7.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均属之。此类病人中多数是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为卒中的危险因素。患病前应积极预防,患病后因立即就医,谨遵医嘱进行治疗。脑卒中的预防措施:
1)控制高血压。正常血压<120/80毫米汞柱,老年人应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2)戒烟,戒酒或适度饮酒。3)控制血糖。如患糖尿病,按时服用医生开的药物,饮食适当及适当体育锻炼。4)控制高血脂。减少脂肪摄入、体育锻炼。高脂血症患者应就医服药。5)低盐。日<6克。6)多吃水果蔬菜,每天至少5种以上。7)心情愉快,自我减压,避免过劳。8)定期检查:量血压,查血糖,做心电图,查血脂,查血粘度,查脑血管的供血状况,查血流速度是否有脑血栓的危险,查血管的紧张度是否有脑出血的危险,发现卒中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干预就医治疗。
  8.保持心理健康
    人到老年要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善于生活,广泛的业余兴趣爱好,有益于晚年身心健康,对于成败得失要淡然处之,才能活得自信自在,活出尊严与健康,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的基础。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