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肖颖彬:用行动诠释“好医生”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7-10 08:20:48 热度:513

□本报记者 孙 梦 通讯员 熊学莉 徐国斌□

  肖颖彬,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研究所所长。从医35年来,他攀登多项技术高峰,让西南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问题;他勇于承担医疗风险,只要病人有一线希望就会全力施救;他视病人为亲人,每晚回家吃过饭后必然再回科室查房,带领科室形成“守病床”的传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好医生”的理解。
  ■差点转行的心外科高手
  翻开肖颖彬的履历,就如翻开一份漂亮的人生答卷:15岁时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毕业时46门功课成绩全优;29岁破格晋升高级职称;32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34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8岁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44岁成为三级教授。
  成绩的背后,是极大的付出。
  “攻读硕士学位进入临床学习初期,我的手术操作技能比较差,甚至有老师善意地劝我改行放弃外科。”肖颖彬回忆说。然而,他不肯放弃,反而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外科基本技术。为感受缝针的准确性,他在自己腿上练习缝裤子,先穿3条裤子缝,再穿2条缝,最后是关了灯穿单裤缝,练得腿上伤痕累累,手上磨出血泡,慢慢变成了硬茧。后来,他又在柔软易破的餐巾纸、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脏、甚至在细若游丝的鸡爪血管上练,终于练就了过硬娴熟的缝合技术。此后,肖颖彬又经过多次国内外进修学习,应对疑难复杂手术也更加从容。
  “心脏外科手术过去一直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而手术中心脏缺血、术后心脏复跳等又成为困扰心外科医生的医学难题。”新桥医院原院长王卫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几家医院先后开始摸索心脏在不停跳情况下的心内直视手术。肖颖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前沿,带领团队展开探索研究。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解决了手术视野不清、术后心脏复跳难、术后并发脑损伤等难题。2011年,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桥医院心外科副主任马瑞彦介绍,从1996年开始,肖颖彬带领科室先后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高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骑跨”矫治等重大疑难手术,救治了3万多名病人,主导临床创新30余项。
  ■从不轻言放弃
  在肖颖彬的心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什么情况,他都不轻言放弃。
  1996年年底,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了3名1岁左右的复杂先心病患儿,3名患儿多次呼吸循环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只有手术才是唯一的希望。但因1岁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患儿们此前辗转多家医院,无人实施手术。面对垂危的孩子,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
  该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部分人员因担心风险太大反对手术。还有人好心劝肖颖彬:“你刚当科主任没多久,这种没把握的手术,失败了会影响你的前途。”肖颖彬却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将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其他。
  为确保成功,术前肖颖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先后为3名孩子实施手术。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终于使孩子们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次大胆探索,不仅给众多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也给该院心脏外科拓宽了手术领域。目前,肖颖彬带领同事们已开展婴幼儿先心病手术3000多例,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才72个小时,体重仅3公斤。
  ■挽救人心更要温暖人心
  记者在新桥医院心外科采访时,看到科室的走廊里挂着一幅画有手术刀的画,旁边的文字注解是肖颖彬的一段话:“手术刀,从其金属质地上来说,是冰冷的,但握在我们医生手里后,就应该用心去把它攥热。我们手中的手术刀要挽救人心、更要温暖人心。”肖颖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在为一名1岁多的先心病小男孩手术前,肖颖彬感觉需要垫高孩子的腿部,才能方便手术操作,便请护士龚毓婷去找一个体位垫来改变一下孩子的体位。龚毓婷在手术间巡视了一下,没有找到合适的体位垫,手术马上就要开始了,情急之下,便顺手拿起手术台边患儿换下的病号服,卷成圆筒状,准备垫在孩子腿下。肖颖彬看见后,马上制止了她,要求她去别的手术间找一个体位垫来,口气有些急促严厉。龚毓婷按照肖颖彬的要求去做了,但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妥。
  手术完成后,肖颖彬第一时间就跟她解释说:“手术中出血较多,如果你用病号服垫在病人身体下,难免会沾染到血迹,病人出手术室后,他的家人看到衣服上的血迹,会感到亲人受了很多苦,会觉得很心痛。不过我当时性急了点,话说得有点重,请你原谅。”一番话说得龚毓婷又惭愧又感动。“‘爱伤观念’是每一个学医的人学习时的重要内容,但直到今天,自己才从肖主任身上深切体会到这4个字的涵义。”龚毓婷说。
  采访中,肖颖彬的许多患者和同事都提到了肖颖彬“守病房”的故事。
  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赵仕福曾经在该院心外科动过手术,在心外科住院的近2个月时间里,让他更了解肖颖彬的作息,对这位同僚的敬意也更添一层:早晨7时半,肖颖彬就会来到科里,进行科室和床旁交班、示范查房,随后就开始门诊或手术。如果没有急诊手术,19时左右结束手术,他会回到监护室查看病人,然后回家吃饭,21时再回到科室查房、学习、教学,直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下班”。如果遇到危重病人,他则会连续几天几夜守在病房。
  肖颖彬说,“守病房”的习惯,来自他的导师——新桥医院心外科原主任刘欲团教授。肖颖彬大学毕业刚进科时,就发现刘教授总是搬个凳子坐在监护室或病房里,全神贯注地观察病人的反应,观察静脉滴注的速度等,以此及时判断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这个场景让肖颖彬印象深刻,天长日久,他也形成了晚下班、守病人的习惯。
  “长期凌晨下班,是因为心脏病患者容易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心脏停跳等紧急情况,而这个时间又逢护士们上下夜交班,这个时候去把把关,就会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肖颖彬说。
  这样的言传身教也让“关爱病人”的观念在心外科扎了根。新桥医院心外科副主任陈林和王学锋说,科里的医生基本22时以前都在科里,每天再晚,都要回病房看看病人,否则睡觉都不踏实。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