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骆抗先,把剩下的生命留给乙肝病人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9-27 10:11:23 热度:673

本报记者 张杰

  骆抗先,著名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全军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等功1次,获评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总后勤部“科技一代名师”等称号

  在广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医60年,奋战在乙肝防治第一线,75岁高龄却“玩”起博客,专注科普,点击量高达720多万人次。他就是我国著名肝病专家、现年83岁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骆抗先。
  3年写出乙肝“红宝书”
  1931年,骆抗先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因家境贫困,读不起书,他从十几岁起就辗转流浪,以抗日流亡学生的身份读完中学。1949年,骆抗先考入原中央大学医学院;1954年于第五军医大学毕业。当时,一位老师教导他:钻图书馆只能当博士,医生要多在病房里锻炼。多年来,他谨记此言。据他的老伴介绍,自打毕业以来,骆抗先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假,节假日大都泡在病房和实验室。
  从1954年分配到传染科,骆抗先就在乙肝防治领域耕耘至今。针对在我国约占10%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他带领助手跋山涉水,进行抽样检测,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观点。
  他历时3年独立完成125万字的专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又历经4年反复征求著名专家的意见,不断增删修改。正式出版后,他还每5年亲自修订一次,每次要重写约60%的内容。该书被业内奉为“红宝书”和“乙肝词典”。骆抗先正在编写第五版,全书200多幅图都是他自学绘图软件后自画或改画的。每画一幅,他都要克服白内障的不便,花更多的时间,面对辛苦,他却自嘲“这样就不会患老年痴呆了”。
  对科研,他无比严谨。1996年,武汉某军事学院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增高。作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骆抗先当仁不让地来到疫区,一头扎进调研中。消毒、收集与分析血清和粪便样本、前往外训基地调查,他凡事亲力亲为,最终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在他执着而艰辛的努力下,曾被讥笑为“只有几个瓶瓶罐罐”的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肝炎基础实验室被批准为全军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为数十家医疗机构培养进修生、研究生。
  在国内肝炎研究领域,无人不知骆抗先,但他却谦虚地说:“比起同行,我一算不上聪明,二没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我是在我认准的路子上,以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前行罢了。”
  每看完一个病人都起身相送
  晋代医学家杨泉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骆抗先在耄耋之年仍奋战在临床一线,是因为他怀着一颗对病人的仁心。
  9月5日上午,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卫生计生委在南方医院召开骆抗先先进事迹座谈会,会议的“主角”却一直缺席。原来,骆抗先坚持每周三次出诊,他那天雷打不动地看病人去了。“他定了个规矩,每次出诊必须提前半小时到诊室,看完全部挂号病人后才下班。”南方医院党委书记林加兴说。一次,一位山东患者7点就来到诊室,看见刚到的骆抗先便随口说:“您这么早就来了啊!”没想到老人竟道起歉来:“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应该比你们来得更早才对,对不住啊。”1999年,骆抗先应邀到昆明做学术报告。主办方安排他去西双版纳旅游,可他做完报告就赶回广州,因为他不想让等了一个星期的病人失望。为了不让患者白跑,骆抗先总要坚持看完所有病人,经常下午两点多才下班。不少患者被白发苍苍的老人所感动,悄悄送去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一份盒饭……
  虽然工作强度大,但骆抗先特爱“管闲事”。一天临近下班时,骆抗先无意间看到一对夫妇在诊室门口张望了半天,却徘徊不前。正当两人准备离开时,骆抗先叫住了他们,询问情况。原来他们来晚了,没挂上号,又估计骆抗先要下班吃饭了,于是就没敢进来多问。问明情况后,骆抗先二话没说,当即开始诊治。“要是当天看不上,他们得花许多冤枉钱,说不定还延误病情。”为病人省钱,是骆抗先最在意的事情。他经常询问病人的花费,比如来广州的车费、住宿费等,认为花多了就会皱眉头。这个场景让人不由想起“医者父母心”这句话。他选择的诊疗方案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没有一张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患者,骆抗先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
  乙肝患者常需要心理干预,倾听和鼓励是骆抗先的独门“爱心处方”。一名在东莞打工的小伙子患有乙肝,被工友和亲戚疏远,生出轻生的念头。骆抗先认真听他说了20多分钟苦衷,并详细解释病情,打消了他的疑虑,小伙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行医几十年来,骆抗先从未与患者发生过一次矛盾。每看完一个病人,他都会起身将对方送出诊室,并招呼下一位。“一来可以活动一下身子,二来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平缓大家等待时焦急的情绪。”骆抗先解释说。正因如此,骆抗先的候诊区总是秩序最好的。2013年,他获得新华社首届“中国好医生·卓越贡献奖”。
  75岁乐当“乙肝博主”
  2006年,一位患者无意中提起老人家可以开个博客,进行乙肝科普。“我在门诊一上午只能看十二三位患者,通过网络能让数十万人知道,乙肝需要长期治疗、定期检查转氨酶,社会效益远非诊治几位患者可比。”说干就干,当时已75岁高龄的骆抗先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生活也从过去的“白天看病人,晚上做实验”,变成了“白天出门诊,晚上写博客”。
  然而,对于一位普通话不标准、没学过拼音、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的老人来说,玩转博客并非易事。在学生的帮助下,骆抗先准备了一台装有自然码的旧式电脑,并从零开始学习打字。加上患有白内障,他每写一篇博文都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并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每天工作不少于10小时。
  为了不误导患者,骆抗先每写好一篇博文,都要先“放一放”,确定观点无误、文字准确易懂才正式发布。“错一点就误导几万人,所以千万不能错!”他的理念是,做科普必须知道患者最关注什么,只有继续看门诊才能保证博客内容符合需求;做科普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才能保证内容准确无误。
  开通博客8年来,骆抗先坚持每周更新文章和回复提问,共撰写博文280多篇,留言1.2万余条,累计约百万字,至少10万名患者在这里获得帮助,这一切没有一分钱的收益。考虑到一些患者无法接触网络,骆抗先还3次将文章集结成书出版,成为难得一见的高龄博客著书人。
  “骆驼队”的领头人
  骆抗先自己是名医,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比如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如今已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马云曾说过‘一根稻草,丢在街上是垃圾,绑在白菜上可以卖白菜价,绑在大闸蟹上却是螃蟹价’。”说起恩师骆抗先,侯金林将自己比作“绑在骆教授上的稻草”,“我幸运地跟着他学习,我们这些学生都自称是‘骆驼队’的,骆老就是我们的‘赶驼人’。”
  对自己抠门、对病人“抠门”,但在培养学生方面,骆抗先却是出了名的大方。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冯筱榕说:“骆老曾作为公派学者到英国深造,在微薄的薪酬中攒下1000英镑,带回来作为学生出国的经费,却没给自家买什么东西。”骆抗先看到侯金林勤奋好学,毫不犹豫地支持他出国深造。如今,已是科室主任的侯金林仍留着骆抗先1994年给他制订的培养计划,“我要裱起来,这可是传家宝!”
  要当“骆驼队”的一员也不容易。骆抗先始终固守“科学掺不得半点水分”的信条。“骆老做事太认真了,原则也很强。”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孙剑说,为防止一些厂家利用他的影响力做广告、搞推销,骆抗先从不参加药厂组织的“鉴定会”或“新闻发布会”等,还及时披露了一些药厂对乙肝治疗药物的不实宣传。
  骆抗先自称是一个“与流俗不太合拍的怪老头”:十多年来没有出过医院大门,只在家、病房和门诊之间转;关注国家的外交和改革政策,精神食粮就是一份《环球时报》;很少看电视剧,因为这对他来说“太奢侈了”;常感慨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可想做的事情还很多,许多事情要边学边做……
  骆抗先给网友的一段回复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时间去爱好……年近八十,不知明日如何,但今天的事会努力去做。”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