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凭良心看病 靠手艺吃饭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5-02-28 22:38:10 热度:527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为余海珍在为患者检查。

    阳光划过青翠的树梢,照进一间面积不大但整洁有序的诊所。一位身着挺括白大褂的小伙子正在把一些常用药从大包装拆分成小包装。
    1月26日,当记者走进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永兴镇兴业南路“天源堂余海珍诊所”时,看到小伙子正在忙碌,他叫余涛,是这家诊所老板余海珍的儿子,也是该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前年刚从四川大学临床专业毕业。“西医诊断强,再加上‘老汉’(父亲)传我的中医知识,我准备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证,给乡亲们服务。”小伙子说。
    正忙着,一位腿脚不太利索的太婆走进来问小伙子:“你‘老汉’在哪个‘踏踏’(在哪个地方)?”“上午病人好多,我‘老汉’还没吃完饭。你风湿又犯了?”小伙子问道。太婆在长条板凳上坐下说:“我等下你‘老汉’。”因为腿疼得受不了,太婆午饭都没吃安生,就坐公共汽车从隔壁的新皂镇来找余海珍。
    不一会,三四条长板凳上已经坐了不少求医问药的老乡。他们都是从附近村镇和县上专门过来的。听说记者从北京来采访余海珍,老乡们开心地摆起了龙门阵:“他老汉在我们这一带很有名气,好多人专门从外地来找他看病,还有从北京来的呢。他爷爷也是做医生的,我们这‘踏踏’的人有病都愿找他配药。”
    正说着,吃过饭的余海珍匆忙回到诊所,一看到这么多人就急着换白大褂。老乡们就说:“你着什么急,真不会享福。听说涛哥给你报旅行团让你去泰国耍,你都不去,有啥子不放心的嘛。”“他还嫩,看病配药可不是小事情,不放心现在交给他,得再带个几年才行。再说了,每天不看病配药,心里觉得不坦然。”余海珍边回话边走到桌前,给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把脉。
    今年64岁的余海珍不肯颐养天年,一定要再扶儿子一程,帮他把家传的中医手艺砸扎实。余家祖上在清朝末年开始行医。民国时期,余海珍的父亲余必秀又专门学了西医,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郎中,中西医都拿手。1979年,初中毕业的余海珍开始随父习医,一干就是40多年。余家医术因地制宜,擅长妇科、胃病、风湿关节痛和皮肤病的治疗,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和数十个专治疑难病的秘方,余海珍都烂熟于心,并且有所发挥,名气也渐渐大过了父亲。
    1992年,涪城区普民镇3岁的陈强得了肾病,全身浮肿,附近医院说娃太小,不好治。家人找余海珍求治,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竟然明显好转。前年陈强结婚,特地找上门要给余海珍送牌匾。余海珍不要,说陈强家里不富裕,不必花这个钱。“行医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凭的是过硬的手艺,靠的是纯粹的良心,不能让人家再破费。”余海珍说。
    1996年,一位60多岁的村民得了脑梗塞,在医院治了20天,出院回家又瘫在床上3个月,大小便失禁。家人慕名请余海珍上门治疗,一个多月后,患者渐渐地好了起来。如今,该患者像正常人一样能干农活,还骑着自行车带别人来找余海珍看病,且专带脑梗塞的患者来。
    来余海珍这里看病的乡亲,每次顶多带上二三十元钱,吃两天的药大多就好转了。余海珍说,将常用药由大包装拆分成小包装既麻烦又不好赚钱,但附近的乡亲都是农民,挣钱不容易,配药就得适度。“一般的小毛病得保证用上药两三天见效,大病需要时间长,更得算计着用药。要是我治不好,我也不耽误人家,让人家去大医院。”有时碰到家计特别困难的乡亲来,余海珍还施医赠药,甚至附上车费。“他得个风湿病,拿药的钱都没有,哪有钱坐车,我干脆连车费也给他,省得走路多了再加重病情。”
    余海珍有两件最得意的事,一是能承袭自家家学并使之发扬光大,为乡亲们护佑了健康;二是家学得以传承下去:女儿在妇幼保健院当医生,儿子在自家药店帮忙,准备考医师资格证。“好好教几年儿子再退休。”现在,他仍然天天六点开门,每天看百来个患者,晚上六点才能下班。可他却说,这样的日子最“巴适”(舒服)。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