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公立回归公益为帆 守护百姓健康为锚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6-08-19 09:55:41 热度:337

——全国医改的“上海探索”

   新华社上海8月18日电(记者 仇逸、龚雯、何欣荣)既从顶层上完善政府、办医主体、医院三个层面的治理架构,也在微观上建立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既拥有高精尖的质子重离子技术攻克重症顽疾,也有接地气的家庭医生守护居民日常健康;既瞄准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也注重在医改中提升百姓和医务人员的获得感……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在医疗卫生这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已纳入全国省级医改试点的上海,正用智慧破解难题,用实干惠及百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的医改要纳入全国改革的大盘子中,符合国家要求和上海实际,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顶层设计”到“夯实基础” 医改“蹄疾步稳”
  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上海不仅承担了诸多国家战略和经济领域改革的重任,也承担了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路的重任。2015年全市各医疗机构诊疗总次数超2.6亿人次,约20万医务工作者在提升市民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同时,服务大量外省市疑难杂症患者。
  勇于创新,又稳扎稳打,先行先试,又逐步推进。率先实施“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率先调整全市医疗资源布局,启动郊区三级综合性医院“5+3+1”建设工程,让居民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率先分层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郊区新建三级医院率先建立新机制,并在市级医院层面稳步推进综合改革……上海,始终站在国家医改进程的前列。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牵涉面之广、遇到矛盾之多、触及利益之深,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指出,当前上海卫生计生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过了重收入、扩规模、上项目的阶段,必须从传统的发展老路子,逐步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在下一步发展中,坚持“健康第一、顶层设计、精细管理、夯实基础、以人为本”这20个字,全面推升上海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水平。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涉及生命与健康的医改,只有把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理顺了,才能释放出更多活力。
  2016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新增上海等7省市作为全国省级医改试点,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6-2020年)》,围绕提高市民群众和医务人员两个“获得感”,提出“5550”改革试点任务: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基本医保制度改革、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5项重点改革和政府投入、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学科人才、卫生信息化等5项配套改革,并细化为50条具体改革举措。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希望上海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瞄准改革最迫切、利益最复杂的关键环节,主动作为、善谋勇为,真抓实干,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为人民健康谋福祉。
  从公立医院到家庭医生 提升居民获得感
  2015年,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已连续12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其中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82.75岁。随着居民对健康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只有把医改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让居民觉得方便、可靠、安心,提升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上海是最早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城市之一。为抓住这个“牛鼻子”,上海先后推进了“医药分开”、投入补偿与监管评价机制、医保支付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制度、家庭医生制度、卫生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从“掌舵者”政府部门到“董事长”办医主体,再到“总经理”医院院长,不断创新突破。
  有别于以往“拨款+贷款”,由医院自筹建设资金的模式,郊区新建医院从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配置到开办经费,以及运行经费补助,均由市区两级政府予以保障。“药价零加成,门诊零补液,门急诊均次费用下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院长范存义坦言:“补偿机制改革使我们告别了传统的收入减支出等于利润的运营模式,有力保障了公益。”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推进分级诊疗,除了公立医院,更离不开最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度,是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核心。在对市民就医习惯大数据调查的基础上,上海推出了“1+1+1”签约服务带动分级诊疗制度,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
  目前,家庭医生制度已覆盖所有社区,截至7月底,全市首批65家试点社区“1+1+1”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就诊率近80%,其中在签约社区就诊率超过60%,市民就医下沉趋势显现,为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打下扎实基础。据悉,第二批1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签约试点工作已启动,将覆盖到全市77%的社区。
  “家庭医生不仅保健康,更为我们省费用。”家住上海市零陵路29弄的徐秀宝今年76岁,曾经发生过两次脑梗,还有眼底出血等疾病,老人告诉记者,“医生特别热情细心,主动帮我配药送药、健康指导。我到三级医院配药自付600多元,到社区只要自付70多元。”
  徐秀宝的家庭医生是全国家庭医生中第一个获得“中国医师奖”的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兰,她告诉记者:“如今,上级医院处方能延伸到社区,并可以开具1-2个月用量的慢性病药品,大受欢迎。”根据改革计划,上级医院还会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畅通转诊“绿色通道”。
  为了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上海还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市、区级医院建立专病联合体,提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诊疗能力,还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逐步实现社区诊断水平的同质化。
  变“以病为本”为“以人为本” 上海“样本”不断完善
  为了更好地向本市以及全国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更好地支撑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上海不但注重公立医院、药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改善就医空间的距离和时间,更朝着“以病为本”向“以人为本”不断完善。
  “以人为本”,就要勇攀医学高峰。具有世界先进放疗技术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一年来共收治283例患者,其中244位患者已完成治疗出院,可收治病种逐步拓展至32类,基本覆盖国内肿瘤发病率居前10位的病种。

  此外,在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创新。《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以及社会急救均纳入适用范围,这在全国各省市急救医疗立法中尚属首次。这部俗称“好人法”的条例,鼓励和倡导普通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活动,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扬人道主义救助精神,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创造条件。
  “以人为本”,就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医疗健康”民生民意调查显示,对于上海流行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成效,市民表示满意的占到84.1%,表示不满意的仅占1.4%。在就医过程中,“排队时间长”问题同比明显下降,从2015年的38.6%降至19.4%,情况改善非常明显。
  在稳妥有序推进“以人为本”的各项医改工作中,提升医务人员的获得感不可或缺。通过匹配系列体制机制,努力让医务人员有阳光的收入预期、合理的劳动强度、舒心的工作环境、体面的社会地位和明朗的职业前景。让医院和广大医务人员作为改革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上海的医患关系已得到一定改善,34岁的宋巍医生捐献器官救治6人,患者术前给家人留字条“如有意外不得为难医生”,纪录片“人间世”走红网络传递大爱…… 
  “要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确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指出。
  行百里者半九十。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医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通过探索一条符合上海实际的改革路子,将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