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论坛
刘建文:制药——永远的朝阳产业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04-16 00:00:00 热度:3630

一、百姓受益  惠风广被
    新医改特别强调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建立健全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并制订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各类医药机构必须按比例、按规定使用目录中药物,此举有助于压缩中间环节利润,降低药品价格,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增加政府投入等多项措施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完善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解决困扰已久的“看病贵”问题,不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药品,而且为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将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定价方法,提高透明度,遏制医药价格虚高,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看病贵的难题,不仅患者受益匪浅,而且促进药品的生产、营销及应用得以规范运行,与此同时,看病难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二、药企不再背着“看病贵”的黑锅
    人们埋怨看病贵的时候,往往把责任推给制药企业,这是不公平的。真实的情况是:一是医疗部门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能靠大处方、高价药、引进技术装备,甚至某种程度的过度医疗,以此提高医疗费用收入,实现“以药养医”,将高药价、高收费转嫁给患者。二是销售环节的加价,一般药品的出厂价并不高,经过一级代理商和二级代理商以及终端药店层层加价,再加上药店的进场费、给采购经理及促销人员的提成等等,药价高出出厂价3---5倍,甚至十几倍。三是市场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生产,互相模仿,竞相压价,自相残杀,譬如大输液年产量7、5亿瓶(袋),有的输液产品利润只有几分钱,远远低于饮料的利润,甚至比矿泉水的利润还低得多。
    一句俚语“除了劫道就数卖药”,使制药企业背了多年的“黑锅”,背了多年的骂名,殊不知制药企业更是怨声载道,出厂价很低而销售价很高,受益者并非药厂,吃亏的是患者。“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理顺了药品产、销、供、用链条,促进药品创新,尤其对企业的独家品种更对功能独家、品种独家的“双独品种”十分利好。新医改既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又解除了药企背着的“黑锅”,也为制药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三、药企的利润有多少 
    有一组数据令人深感惊叹,我国制药企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仅为10%,而国外制药企业的利润至少16%,世界制药工业前50强的平均利润率为18%,前10强更是平均为21.3%,而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也仅为14.25%,国内外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其原因有三:
    一曰中国制药企业数量过多:2009年全国制药企业4702家,而世界制药排名第一的美国还不到2000家。排名世界第三的德国只有1100家,排名世界第五的英国也只有330家而已。由于我国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曾经有过“不办制药厂,别想当县长”传闻,各地政府重复建设药厂,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不同剂型的3244个化学药物品种中,262个品种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中的70%。为了追求产业经济指标,省级集中采购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抬头,媒体也推波助澜参与误导,同时缺乏必要的退出机制,导致生产企业过多,自主创新药品过少,药品供应链过长,进而引发“小、散、低、乱”的局面,造成全国药品市场“恶性竞争”。
    二曰中小型制药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质量控制、营销能力等缺乏竞争能力。造成赢利能力低,亏损面居高不下。2008年亏损企业1445家,行业亏损面为21.1%,累计亏损额41.8亿元;2009年亏损面约为20%。
    三曰研发投入过低。在国际市场上制药行业的研发特点是以大型制药企业和国家相关医药研究机构为主体,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产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上,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其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5%--20%,但是中国新药研发投入平均只占销售额的1%左右。大企业也很少超过5%。2008年,我国支持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仅约21亿元人民币,不足美国政府投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的1%,因此创新能力低下,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与需求脱钩。 
四、新医改 促发展   
    1、制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新医改的大潮中,国家医疗保险覆盖不断扩大,尤其农村的覆盖面增加更快。社区医院、乡村卫生所、家庭病床、养老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加速发展,就诊更加方便,国家将实行全民医保,已制定基本药物目录。药费降低,病人自费降低,种种措施都会促进制药产业的发展速度。
    制药不仅仅是保障大众健康的需要,而且还要成为一个支柱产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都对医疗服务和多层次保健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纵观全球经济危机时刻,企业关门倒闭者所在多有,而制药行业基本没有受到冲击,俨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新医改的实施,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更加固了制药支柱的支撑力度。      
    2、增强创新能力
    以往企业主要投入的是资本和劳动,而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是知识性投入,知识已经是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是智慧、经验、能力的结晶,是永恒的财富,是价值的杠杆,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是企业的最大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能够发挥点石成金作用。有远见的企业家,善用有增值能力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在企业,而中国只有30%,具有以人为本理念的企业家,善于发现人才和善用能人,才能驰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快车道,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质的变化,既能满足人们日增长的医药需求,又能快速实现资本增值,向富国强民的方向发展。
    新药的科研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和高产出的特点,尤其是原始性创新风险更大,犹如刀丛中的舞蹈,一旦失败,血本无归,因此企业对此踯躅不前,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但是长久原地踏步,疏于科研创新,终究也是死路一条。
    创新经费大多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由于支持的经费有限,一些基础性科研课题的资金捉襟见肘。近年来制药企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出现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参与创新项目,企业的参与,加速了科研创新的进程。但是,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建立,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链条出现断裂,我国药品研发的主体仍然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部分制药企业处于边缘化状态,使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由于产学研依然处于割裂状态,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提倡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创新机制,在新医改的大潮中,促进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3、创新需要合作和支持
    制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涉及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剂学等学科,而且与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信息科学、材料学息息相关,只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及产学研的有力结合,药品创新才有更美好的前景。
    一个创新药出厂要让药厂赚钱并且继续有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其它药企也想以创新为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药物的基础研究是个很大的题目,它必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疾病机理进行探究,它是人类和疾病斗争、维护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武器,包括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新药开发等内容,重点研发至今无法治愈的疾病及重大疾病的药物,如肿瘤、糖尿病、高血压、股骨头坏死、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乙肝、艾滋病)等。同时研发药品的新制剂、新剂型,如口服缓释及控释系统、粘膜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速效给药系统等,使之形成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及靶位。
    创新的关键是生产能为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药品,使之成为机体健康的载体,而且维持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及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修补组织损伤的作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新药研制获得成功之后,还必须有足够的国内市场支撑及政策的支持,假如自主创新的药品不给报销,创新药就没有市场空间,面临寸步难行的境地,不仅制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很难实现,而且将把新药扼杀于摇篮。必须做到新药和专利药品的注册、推广渠道畅通无阻,对仿制药品实行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一方面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创新。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在本土推广新药应得到国家的支持,由内及外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并能和发达国家一争高下,加速实现制药强国的目标。 
    4、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  中小企业在新医改的大潮中,能生存下来才是根本的出路,不能生存就谈不上发展。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的产品较多,一时又没有新产品问世,对待同质化产品,没有差异技术时,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使用的药品,这类药具有消费人群多,用量大,消费习惯性强的特点,把潜在的需求扩大为现实需求。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既能规避投资风险,又能加速资金循环,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困局。               
    中小型药企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如能审势度势,谙熟政策,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清醒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将产业链认真检讨和整顿,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企业全面升级,力求做精、做强,创新产品,争取进入“基本药品目录”, 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基本药物实行招标采购,意味着以往生产同品种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可能所有同一类药品都会中标。做为用量比较小的产品,其进入基本目录后的上升空间也有限,估计在未来二三年内,有些小企业同质化的产品,将要退出市场,当然落标的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一批规模小、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的小企业,就会兼并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实现产业资源跨地区、跨部门集聚,从而提高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促进制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这也是市场机制的一种现象。兼并重组后的企业,加大了产业集中度,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竞争力更加强大,产品成本降低,质量稳定,较易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虽然产品价格会比原先下降,但销量会得到提高,企业收益相对增加,因此,全行业呈现强者愈强,弱者如无创新产品将被淘汰出局,大型药企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
五、制药——永远的朝阳产业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等多种功能,生了病就要吃药,药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它不仅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功能,加速健康的恢复。当今 “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及医保覆盖率的提高,给制药企业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在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制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值年均递增16.8%,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GDP,占GDP的比重为2.7%。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只有72.8亿元,到2008年,我国制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8666.8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23倍。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382亿元,创历史新高,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同时药品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医疗体制改革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何况13亿人口的大国更是与民生相关的宏大命题,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年多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呈现逐渐缓解的趋势,惠民、利民之风,吹拂着广袤的祖国大地,全民健康、富国裕民的目标必将逐步实现。就《意见》所呈现的“政府主导”、“公益主体”、“覆盖全民”和“福利均等”的指导思想而言,制药企业在新医改的大潮中,带来了市场扩容机会,药品需求增长,促进产品创新。
    由于中国拥有比较雄厚的制药工业物质基础,专家预测:2011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大药品市场;2020年,中国制药产业将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制药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