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2023年“最美医生”巡礼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08-23 20:53:54 热度:365

1692751670176_1.jp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


1692751681335_1.jpg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颖惠


1692751691974_1.jpg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丁樱


1692751701668_1.jpg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


1692751710548_1.jpg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宗嘎镇卫生院院长索朗片多


1692751721784_1.jpg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陈峰


1692751731184_1.jpg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乡村医生刘永生


1692751742101_1.jpg

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武汉仁爱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徐长珍


1692751754476_1.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


rmrb2023082308p16_b.jpg

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


1692751774413_1.jpg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

以上图片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医务人员优秀业绩的充分肯定。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近日,中宣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丁樱、刘永生、李燕明、张颖惠、陈峰、邵志敏、索朗片多、康敏、梁宗安等9名个人和中国援外医疗队光荣入选。


  日前,本报记者分赴各地,走近“最美医生”,感受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无私奉献,倾听他们以赤诚之心践行医道的故事,记录他们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汗水与付出。


  ——编  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大山深处,一住就是一辈子;急诊室里,一守就是一昼夜;无影灯下,一站就是数小时;援外医疗,一干就是几春秋……这是许许多多中国医生的真实写照。


  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最美医生”白衣为甲,仁心济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情怀,不愧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初  心


  “为了患者永不放弃,心中才不会留遗憾”


  在梁宗安的手机里,至今仍珍藏着一张照片:一名患者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上,微笑着向远方挥手。


  10多年前,这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经过梁宗安等专家团队的精心施救,转危为安。出院后,这名患者每当在旅行中拍到精彩的照片,就会发给梁宗安分享。


  “为了患者永不放弃,心中才不会留遗憾。哪怕自己冒一点风险,也是值得的!”30多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始终奋斗在医疗最前线……


  时光在变,初心不变。“门诊时,尽量看得慢一点,把时间留给患者。”梁宗安说,很多患者来自外地,病情较复杂,他们看一次病很不容易,需要花时间问清楚病情,并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多年来,梁宗安致力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呼吸治疗学领域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在华西医院推动建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治疗专业教育制度和呼吸治疗师职业体系。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每年仍要完成呼吸科专科门诊约3000余例次,每周2次疑难危重症病例查房和多学科诊疗。


  “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刚从北京参加完“最美医生”发布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就投入到工作中……


  在广东省疾控中心一层大厅,有一幅木棉花壁画,康敏和同事们每次都是在这幅壁画前整装出发,奔赴一线。“希望自己能像木棉花一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敢于拼搏,默默守护公众健康。”康敏说。


  18年来,康敏一直驻守在公共卫生这条捍卫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22年伊始,作为内地支援香港抗疫流行病学专家组组长,康敏带领第一支队伍赴港支援。50天里,康敏和专家组深入一线,为支援香港抗疫工作提供第一手信息和专业意见。


  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来袭时,康敏迅速赶赴现场。多次穿戴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房,对病例开展面对面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抱着“绝不漏掉任何一个密接者”的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全部密接者。


  “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答案,坐在办公室是搞不出东西的。”狂犬病曾是农村高发的致死性传染病。为解决这一问题,康敏和同事们深入一线走访调研,撰写分析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到乡镇的犬伤规范处置门诊的建议,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养犬管理办法,推动动物疫苗接种……


  锤  炼


  “只要有1%的希望,就必须用100%的努力去救治”


  “让患者活下来、活得更好,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努力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我们还提倡对患者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已在我国乳腺癌防治领域深耕30多年。


  “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给予每位患者最适合且能最大程度获益的治疗。”邵志敏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必须用100%的努力去救治。”


  在他的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近年来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进一步提高。他发起编撰《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致力于将中国乳腺癌指南推广覆盖到全部基层医院,还致力于推动乳腺癌的预防工作,联合上海疾病控制中心指导实施了上海七宝社区女性乳腺普查,提高乳癌早期诊断比例。


  从医多年,他带领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发现了中国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突变谱特征,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急诊室有几个重病人,要多关注一些。”每天早上的查房,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颖惠总要反复叮嘱,时刻想着为病患考虑多一些、付出多一些。


  30多年来,张颖惠在老年科、骨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一线不断锤炼,逐渐成长为一名重症护理专家。岗位在变,但张颖惠始终待患者如亲人。


  “我们必须走到患者床旁,近点,再近一点。”张颖惠说。正因为这样的坚持,她深入临床一线,在山西率先开展了首例机械通气患者三腔营养管盲插技术,保障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创新开展了危重患者“床旁一小时”查房模式,组织多学科护理专家通过床旁视、触、查、听,验证医嘱落实、评价护理效果、找出问题节点、现场协助解决,极大提升了不同专业的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陈峰每天都会花上大半天时间坐在显示器前阅片。“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陈峰说,“一张张黑白影像看似枯燥,却弥足珍贵,背后也许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细心阅片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陈峰深知,只有不停学习,才能得出更精准的诊断。为此,她经常泡在图书馆和阅片室,每天早上抽出时间与科室人员共同学习疑难病例。


  作为海南省放射医学学科带头人,陈峰促进海南省医学影像学从一般性大体解剖诊断向三维、动态、分子及功能影像的综合发展,为更多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精准影像的决策支持。在海南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针对EV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中枢损害的患儿,她提出了基于影像学的分型和预后判断标准,实现了对重症的早期预测,为挽救生命、改善预后作出重要贡献。


  情  怀


  “让乡亲们在村子里能治好病,绝对不让他们来回奔波”


  “技术固然重要,但我们面对的是有情感的患者。”在近30年从医生涯中,李燕明不断思考着“医者”二字的含义。


  在诊室里,患者一落座,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便要询问患者的职业,了解患者在工作环境中是否长期接触粉尘。不同于一些医生的简单询问,李燕明总要再追问几句:“平时工作挺辛苦吧?累不累呀?”正是这些暖心的问候,使她与患者的关系更加融洽。


  “记得有名来自农村的中年患者,住院时已出现多脏器衰竭,命悬一线。”李燕明说,这名患者是家中的顶梁柱,经营着一家小饭馆。在一次外出就餐时,他因食物中毒而发生严重的胃肠道感染,患病后无奈将小饭馆转让,才勉强凑够看病费用来北京求医。当李燕明得知患者家中积蓄用尽,便积极组织募捐,并向社会寻求公益支持;最终,该患者脱离险境。


  痊愈后,该患者特意到北京看望医护团队。他告诉李燕明,他的小饭馆已经重新开张,生活回到正轨。李燕明说:“身为医者,很难不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份事业,只因为可能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


  “医务工作者理应守护健康科普阵地,做好健康科普,让患者听得懂,还要记得住。”多年来,她广泛深入社区、医联体、县医院等基层机构,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未来,我会和我的同事一起努力做好临床工作和健康教育,守护好大家的生命健康。”李燕明说。


  周一到周五不间断出诊,周六、周日还要加班……这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丁樱的工作节奏。


  晨光熹微,年逾七旬的丁樱早早来到医院,听汇报、理材料,为一天的出诊、查房做准备。在丁樱的患者里,患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孩子很多。每一次面对患者,丁樱总是认真倾听、耐心解释,错过饭点儿是常态:“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我做得越细致,患儿就多一分痊愈的希望。”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家长把患病的孩子交到医生的手上,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望。”几十年来,她始终在为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奉献,新疆哈密、四川雅安、西昌凉山、贵州鸭江寨等地,都留下了她义诊的足迹。


  对患者用心用情,对待科研工作,丁樱也一丝不苟、不曾懈怠。上世纪80年代,她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童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提出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阶梯诊疗方案,形成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诊疗路径。


  “减轻患者的痛苦,让他们露出笑容,是我人生最大的价值。”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乡村医生刘永生说。多年来,他养成了经常翻看病历档案的习惯,谁是慢性病患者,谁家里生活困难,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让乡亲们在村子里能治好病,绝对不让他们来回奔波。”刘永生说,多年来,他边看病、边学习、边琢磨,数次自费参加专业培训,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无论是针灸、拔罐,还是导尿、接生,“乡亲们需要的,我都要学习。”


  10年前,寺角营村的王存菊一早起来就腰腿疼得不能动,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赶紧给刘永生打电话……刘永生赶来后,初步诊断老人是腰椎间盘突出,于是背起老人到医院检查。医生建议老人住院治疗,但老人不愿意。于是,刘永生又把老人背了回来,输液、针灸、拔火罐,治疗了大半个月,老人病情逐渐好转。


  自1976年从医至今,他出诊1万余次,先后接诊患者12万人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东塬上信得过的‘12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宗嘎镇卫生院院长索朗片多12年来走村串户,跑遍乡村每一条小道,深知每一名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有哪种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疫苗,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她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索朗片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时,一名村干部打来电话:“有名产妇情况危急,快来救救她!”当时该村未通路、山高谷深,她和一名医护人员在一名村民的带领下,克服危险行走一夜,第二天早上7点多终于到了患者家中,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理,患者转危为安,她悬着的心才放下……


  这样的紧急情况并不少见,但索朗片多总是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里,有时候需等到深夜,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她还要再嘱咐几句,才会放心离开。


  “一开始,我个子小,连马背都爬不上去,后来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我终于骑上了马背。”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索朗片多露出了质朴的笑容,但骑马巡诊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辛酸。巡诊时,坐在马背上的索朗片多一边要留意躲开身旁不时落下的石块;一边还要安抚受惊的马儿,“山路的一侧是岩石,另一侧是悬崖。一路骑下来,身心俱疲。”索朗片多说。


  2017年,贡当乡的道路情况改善后,摩托车成为索朗片多出诊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碰上大雪封路等特殊情况,她仍坚持走到患者家中。


  “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是我回报社会最真实的行动,也是一项挑战。”索朗片多说,“我要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坚持走下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服务。”


  援  外


  “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中,一批又一批队员用热血和青春,铸就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我理解,中国医疗队精神16字凝练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和生活的内容,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说,他近10年先后6次在我国政府援助卢旺达的马萨卡医院和基本戈医院工作。


  “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做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中国(广东)援多米尼克医疗队队员吴德熙开启援外征途后,始终践行医者的初心使命。他建立起当地历史上第一个心血管专科,推动成立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全面提升了当地医疗技术水平。


  从1993年开始,武汉仁爱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徐长珍四次赴阿尔及利亚援外医疗,和队友们共治疗妇产科门诊患者3.2万多人次,住院患者及产妇6.8万余人次,开展手术1.5万余台次,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大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中国妈妈”。


  徐长珍记得,抵达当日,医疗队就遇到一名重度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手术中,徐长珍发现新生儿心跳微弱,在吸痰器等急救物品缺乏的情况下,她毫不犹豫地伏下身,口对口吸出新生儿口内的羊水和分泌物,并进行人工呼吸……最终,新生儿和产妇成功脱险。“我是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的,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


  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员把情怀和精力倾注于救死扶伤,既挽救了无数生命,还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培养了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着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王明峰、姜晓丹、姜泓冰、郑洋洋、孙海天、张武军、王者、原韬雄、鲜敢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