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王学浩:“活体肝移植是我的梦”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7-25 22:43:40 热度:668

采写/成运芬

肝移植患者捐赠“大医精诚”书法长卷

王学浩(左二)手术中

2012年4月18日,王学浩院士(左二)参加肝移植患者术后10周年庆典活动

  他是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 如今,他引领的肝脏外科已成为国内活体肝移植的培训和研究基地。面对每年几十万晚期肝病病人求生的目光,他说,要想走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必须要有敢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勇气。
  ■具有挑战性的大手术,激发了他对外科的极大兴趣
  1965年,王学浩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省人民医院(当时的工人医院)工作。被分配到外科工作后,他对外科手术的兴趣以及内在的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谈起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王学浩说,“在临床实践中,我碰到很多外科病人,特别是急诊病人,他们被送到医院后,经过手术治疗病情能迅速好转,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做医生的莫大价值。”除此之外,具有挑战性的大手术也激发了他对外科的极大兴趣。
  那时,王学浩的家就在医院东边的集体宿舍楼,每逢夜间有重要的疑难急诊手术,值班医生解决不了时常常会喊王学浩去帮助解决,王学浩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就这样,小到做阑尾炎、肠梗阻、腹膜炎手术,复杂的如肝外伤手术等,王学浩做了很多急诊手术。白天看病、做手术,夜晚经常参加紧急会诊,这样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王学浩因此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
  王学浩爱学习、爱读书在医院是出了名的。集体宿舍楼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桌子上、凳子上,甚至地上都堆满了书,去他家,根本不知道脚往哪里站。王学浩埋首于这些书堆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晚上,为了不影响妻子和孩子的休息,王学浩有时在走廊上看书,有时到医院小图书馆看书,有时去病区医生值班房看书。 
  在国家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制度的第二年,即1979年,王学浩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成为“文革”后的第二届研究生。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二年,王学浩又顺利通过公派出国留学的英语EPT测试,这为他赢得了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世界肝移植中心进修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初,肝移植技术在国际上兴起,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内的国内少数几家医院也曾开展过50多例肝移植,但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免疫制剂,病人未能获得长期存活。
  1983年9月~1985年10月,王学浩在世界肝移植中心师从世界肝移植之父Starzl教授学习临床肝脏外科和肝移植技术。王学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刚到美国初见Starzl教授的情景。在办公室里,教授一见面就直奔主题:“Doctor王,加入我们,一起干吧。”从此,王学浩便融入匹兹堡大学肝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在那里,他一开始只是在手术台帮助拉拉钩,升为第一助手后,他可以趁着外出取肝源时做做取肝手术。研修期间,王学浩参与完成了肝移植手术百余例。     
  在美国的学习是十分艰苦的,王学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手术室、病房和图书馆度过的。在手术台上,他常常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有时会连续工作两三天。而这样的艰苦工作也很好地锻炼了王学浩的坚强意志。
  两年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回国的日子近了。告别时,Strarzl教授郑重地对王学浩提出了两点要求:希望你成为中国的Strarzl,要宣传肝移植。
  ■在国内报道了这一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当时条件所限,在国内尚无法开展肝移植手术。于是,回国后的王学浩从肝脏外科和肝移植等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做起,对我国肝脏外科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快结束时,有一次,王学浩和一位同样在这里进修的日本医生交流时了解到,日本医学专家正在做一种关于碘化油能特异性聚集在肝癌区域的研究和实验。他们把碘化油打到肝动脉里,发现碘化油有种特异性——能够奇异地聚集沉淀在肝脏的肿瘤区域;如果没有肿瘤的话,碘化油会很快扩散到全身,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王学浩当时听了很兴奋,“如果真是这样,这将是十分有前景的肝癌诊断手段”。从此,他心里一直在留心着这件事。
  1986年,王学浩回国创建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并立即组织人员动手做动物实验,研究碘化油对发现肝癌的作用。60多例大鼠实验成功后,碘化油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开始运用在病人身上。他们将碘化油通过肠系膜动脉注入到肝动脉,再次证实碘化油具有停留在病人肝癌区域的特异性,临床连续做了10多例都取得了成功。1986年6月,王学浩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这一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明显提高了肝癌特别是对直径2cm以内的微小型肝癌的诊断率。
  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把碘化油和化疗结合起来,同时把核素碘125I标记在碘化油中,有效地集栓塞、化疗、放疗为一体。1987年,王学浩在国际上首次报告125I-碘化油-化疗药物乳剂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这一技术至今仍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已惠及数万计的肝癌患者。
  1988年,王学浩又在国内首次报告以病肝区域性阻断代替传统的全肝血流阻断,并在国内首次倡导肝切除行术中胆道造影,明显提高了肝切除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使肝切除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从国际外科界通常的5%降至1%以下。
  1991年,王学浩在国内首次将超声外科吸引技术应用于肝切除,该技术在全国的肝脏外科和肝移植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勇闯难关,创下活体肝移植的多项全国第一
  1989年,巴西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此后,日本成功开展了活体肝移植技术。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突破,它为晚期肝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这让在王学浩内心蛰伏已久的梦想再一次变得真切起来。早在回国之初,他就把开展活体肝移植视为自己最大的梦想。
  中国是肝病高发病率的国家,每年有数十万终末期肝病患者,而他们中仅有2000人左右能获得肝移植的机会。而在医院,王学浩已经记不清见过多少张肝病患者和家属痛苦的面孔了,尤为让王学浩痛心的是,被宣判“死刑”的还有许多是聪明可爱的孩子。日本等国家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成功,让王学浩有了自己的信念:“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王学浩“要开展自己的活体肝移植技术”的想法得到了医院和上级领导的支持。最初开展手术,尽管不敢百分之百地保证供者的安全,但为了让病人和家属放心手术,王学浩毅然站出来,拍着胸脯郑重承诺,让供肝者得以鼓起勇气接受手术。王学浩知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果没有这份承诺,就没有中国活体肝移植的起步之日。他曾对手下说:“如果哪一天,我因为做活体肝移植发生了纠纷而坐牢,你们能记得给我送饭就行了。”
  王学浩的“冒险”是建立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他们有百千例动物实验的基础,有三千多例肝切除的实践,有国外研修学习的经验,有计划周密的手术方案。除肝移植手术组外,医院还专门成立了协作组,参加者包括麻醉手术室、传染科、ICU(重症监护)、儿科、血液科、B超室等,参与的医护人员有五六十人,以共同支撑具有世界难度的活体肝移植技术。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勇闯难关的精神,王学浩和他麾下的精兵强将们先后创下了活体肝移植多项全国第一的赫赫战绩。
  1995年1月5日,对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和中国肝脏移植界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位叫席爱梅的年轻女子决定献肝救夫。这一决定使王学浩酝酿已久的活体肝移植手术得以付诸实践。手术成功了!席爱梅的三分之一健康肝脏和部分胆管移植到晚期肝癌丈夫的体内。这次手术成为中国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并被评为1995年江苏省十大科技新闻。
  2001年6月,他们在6天之内成功地为一名6岁患儿连续实施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减体积再次肝移植共3次大手术,患儿经历了56个小时的麻醉考验,成功闯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气管切口、排斥反应等术后“关口”,奇迹般地绽开了生命之花。这项减体积再次肝移植的成功手术再次创下了中国大陆之最。
  2002年2月,他们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世界第二例急诊活体成人肝移植手术。在此之前,只有美国专家于2001年7月首次施行了这项手术。 
  ……
  然而,活体肝移植手术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亲体部分肝移植是一项精细而浩大的高难度生命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闪失。在开展的每一例手术中,手术专家们都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供体肝切下到植入患者体内前的那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必须争分夺秒,医生脑海里只想着如何尽快把供肝植入患者体内,并让血管尽快开通。
  手术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难题,比如,有的肝脏病人凝血功能差、出血很多,有的心脏突然停跳,有的供肝还会多出一根管道来,这根管道到底是接还是堵,这些都需要瞬间作出决断。王学浩和大家一起经过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2001年,他们首次采用独创的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形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植物流出道易扭曲、梗阻的难题。
  时至今日,活体肝移植已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一台手术一般只要五六个小时,出血量通常只有300毫升左右,甚至无需输血。但在活体肝移植开展之初,一台手术通常需要十几、二十几个小时,一次手术出血量常常高达1万毫升左右(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2~3遍)。一次次手术经验的积累,使王学浩在活体肝移植的技术更成熟,同时,手术的难度也更大了。鉴于以前的经验,他们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无肝期。为了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技术,他还扩大了手术范围。
  提起这些,王学浩感慨地说:任何事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方法来。今天我们肝移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常规的处理方法,有的是借鉴国外的,有的就是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  
  王学浩还创建了我国唯一一家卫生部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2001年12月27日,以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终身名誉主任裘法祖院士为负责人的鉴定委员会,对该院完成的“活体肝移植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鉴定表明:江苏省人民医院成功开创出了肝移植供肝来源的新途径。
  2005年4月10日,“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正式成立。“器官移植是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而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则具有三个‘最’:‘最有可能’在国际肝移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其活体肝移植成就‘最能带动’中国肝脏移植的发展,因为活体肝移植要求有最严格的技术指征,最高的安全系数;王学浩教授为首的活体肝移植班子‘最能体现’三个‘最’——国内活体肝移植做得最早的,供体安全最高的,手术质量也是最好的。”揭牌仪式上,汤钊猷院士这番话,是对王学浩十几年来艰苦跋涉取得成果的高度概括和肯定。   
  然而,王学浩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继续带领医院肝移植团队进行“扩大边缘供肝”(废肝再利用)的尝试,并于2012年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带血管瘤的肝切除标本作为边缘供肝,为挽救晚期肝癌病人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此项探索性研究内容已发表在2013年《欧洲器官移植》杂志上。
  ■凭借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技术实力,站在世界前列
  王学浩的肝移植团队靠活体肝移植特色位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他们又靠活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肝豆状核变性)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部分成果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特殊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病,患者主要为铜代谢异常,不能将铜排出体外,导致体内铜含量过高,逐渐沉积到肝、脑、肾、角膜等,形成肝硬化等病变。肝移植是医治这种终末性肝硬化病人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活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的手术较肝移植治疗其他肝病手术难度更大,因为对受体而言,接受的肝脏小了不够用,切得多了供体又会有生命危险,掌握这个度非常重要,风险非常大。
  2001年1月,王学浩和他的团队成功为1名患肝豆状核变性儿童实施了活体肝移植,这是我国大陆首次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的亲体肝移植。
  手术后,小患者不仅肝功能、铜氧化酶等主要指标均恢复正常,且神经、精神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王学浩内心非常感谢那些患者和献肝家属的信赖和博大情怀。为了让亲人活下来,不顾生命危险而献出自己肝脏的家属们让王学浩和肝移植团队的专家们感奋不已。一位“献肝”母亲是来自淮阴农村的33岁女性韩传芹,进入手术室前,她拉着王学浩的手说:“王主任,我的命无所谓,请你把我的肝的最好部分切给我的女儿。”王学浩动容了,“当时,我感动得流泪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面对这深厚博大的人间真情、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我们感到了我们所做的一切的重大意义。”而今天,那个当初接受母亲部分肝脏的小女孩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
  迄今为止,王学浩教授肝移植团队已完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一组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报告,在国际上进一步确证亲体肝移植是目前治疗Wilson’s病的最有效办法。与此同时,就Wilson’s病的外科治疗,他们也提出了创新性观点,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如今,王学浩院士已经把活体肝移植技术推广到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安徽等20多个省市,他引领的肝脏外科已成为国内活体肝移植培训和研究基地。他本人亦因为对活体肝移植在中国开展所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成为肝脏外科的领军人物。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王学浩教授名列54名新院士之一 ,成为江苏省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医卫界院士。
  “活体肝移植是我的梦!”昔日的这个梦已经成为现实,王学浩又有一个新的愿望:带领团队继续保持肝脏外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把肝脏移植尤其是活体肝移植搞好的同时,力争在移植免疫治疗上有新的突破。最近,王学浩院士团队正开展一项新的研究,即从接受移植者自身提取出一种细胞,在体外培养之后,再注入患者体内,可以让患者免疫系统和新植入器官和平相处,避免排异反应。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一旦成熟得以运用,将是活体肝移植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本版图片由王学浩本人提供)
  ■采访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王学浩院士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是最小的,最大的差别是毅力;一个人的成功,最关键的是性格。
  我想王学浩院士的成功也与他的性格有关吧。外表上看起来像邻家大爷一样内敛、朴实、随和的王学浩院士,骨子里却是一个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不畏艰难险阻地坚定地走下去。
  如今,仍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王学浩院士,只要在南京,总会在早晨上班后或晚上下班前到肝脏外科两个病区去转一转,一方面向医生们了解医疗的情况,一方面去病房查看病人,尤其是肝移植术后和ICU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他会细心地观察这些病人的引流管引流有多少,是否新鲜,有没有活动性出血的标志等。一些临床上容易忽略的问题总逃不过王院士的火眼金睛。他强调:年轻医生一定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对  话
  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开始新的征程
  记  者:最初做活体肝移植时,国外已有报道供肝者死亡的事件,您怎么还敢冒着风险保证供肝者的安全?
  王学浩:干医生这个行当,尤其是外科医生,哪能没有风险,而开展活体肝移植手术则要冒更大的风险。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一家肝脏移植中心承诺供肝者的百分之百安全,我们之所以敢这样承诺,一方面源于我们对于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另一方面源于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你如果不冒这个风险,那每年几十万的晚期肝病病人就永远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要想走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有敢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勇气。
  记  者:开展活体肝移植技术过程中,你们经历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艰难过程,回首来路,您有哪些感受?
  王学浩:从某种角度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不断地从失败中探寻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寻找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完成了一个个技术关卡的超越,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记  者:您被评为院士后,对未来还有哪些设想?
  王学浩 :当上院士对我和我的团队不是一个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我现在的感受是,压力大、责任大、使命大。我要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开始新的征程,如何建设好、规划好学科发展,把团队带好,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高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整体综合实力是我的新任务。
  ■王学浩小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肝移植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以及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他在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开辟Wilson’s病外科治疗的新思路。在国内首次报道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肝癌,是我国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先行者。
  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6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8项。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