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论坛
鲍善芬:补钙的五大误区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1-04-17 12:00:49 热度:147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鲍善芬研究员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关注。但是就补钙而言,我认为存在着一些误区和误导。
    误区1.“血钙高就不缺钙”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常情况下,人的血钙水平维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人类作为高级生物,体内存在“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当膳食中钙不足时,机体可以通过减少钙在粪和尿中的排泄来增加钙的吸收;而当钙摄入过多时,又可以通过增加钙在粪和尿中的排泄来减少钙的吸收,从而维持血液中正常的钙水平。如果膳食中长期缺钙,即使增加吸收也不足以维持正常血钙时,机体就会从骨骼中将钙动员出来进入血液,这时候如果测定血钙,可能比正常范围还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你不缺钙,相反,说明你可能严重缺钙。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就会导致骨骼中的钙大量丢失,甚至患骨质疏松症。
    误区2 .“骨头汤可以补钙”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骨头中的确含有大量的钙,但是用水煮熬汤的办法是不可能将其中的钙溶解出来的。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很低的,绝大部分的钙是存在于我们吃不动的骨头里。许多人喜欢喝骨头汤,特别是一些骨折患者,认为喝骨头汤有促进骨骼生长、加快愈合的作用。这是因为骨骼中含有比较多的骨胶原蛋白,在熬骨头汤时,胶原蛋白溶出并分解成氨基酸,使得骨头汤非常鲜美而且富有营养。所以骨折患者在喝骨头汤补充蛋白的同时,还要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或钙制剂,以促进骨骼愈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骨头汤中含脂肪比较多,血脂高的人可以把油撇掉些再喝。
    误区3. 不同钙制剂的吸收问题
    钙的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文献报道可以看到,由于实验设计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十年前,我们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同位素稀释技术,用实验动物大鼠进行研究,比较了6种不同的有机钙和无机钙(柠檬酸钙,乳酸钙,醋酸钙,牡蛎壳,鸡蛋壳以及磷酸钙)的真正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实验证明,无论是有机钙还是无机钙,它们的真正吸收率都高达95~98%之间。因而得出如下结论:钙的化学形式并不是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那么对人而言又如何呢?根据文献报道,同一种钙,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吸收是不同的。快速生长期的儿童、青少年对钙的吸收率大大高于老年人, 就碳酸钙而言,儿童的吸收可能达到50-70%,而老年人可能只有20-30%;同时我们人类的食物是多样的,膳食中的许多成分对钙的吸收影响也很大,比如,菠菜中的草酸,柿子,茶叶中的鞣酸以及谷类中的植酸均会抑制钙在体内的吸收。因此,笼统地讲某种钙的吸收率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在不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去比较不同钙的吸收,结果也是不可信的。
    误区4. “牛奶当水喝就不会缺钙”
    曾经报道有位专家说“把牛奶当水喝就不会缺钙”。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且不说我国的国情不可能作到,即使可以达到,也是不能提倡的。牛奶中固然含有较多的钙,而且易于吸收。但是牛奶中还含有很多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虽然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但是如果将牛奶当水喝,就会造成这些营养素的过量摄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我们提倡的是食物来源多样化——“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西方人钙的主要来源是乳制品,牛奶等,而我们中国人除了适量喝牛奶,酸奶外,还可以通过吃豆腐等豆制品,适量吃各种坚果类食物如芝麻,花生,瓜子,榛子以及绿色蔬菜等含钙较多的食物来补钙。
    误区5. “西方人吃那么多牛奶和乳制品,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比我们还高,所以吃牛奶对防治骨质疏松没有作用。”
    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与遗传(年龄、性别、种族),激素调控,营养状况(钙磷等,蛋白质,维生素D等),各种物理因素(户外阳光下活动的多少,锻炼)以及机体的免疫等众多因素有关。相对于黑人和黄种人而言,白种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比较高,这与他们的遗传因素有关;此外,居住在北欧如芬兰、挪威、瑞典等国的居民,由于所处纬度较高,特别是在漫长的冬天,白天短,日照时间少,也是造成骨质疏松高发的原因之一。因为在阳光下,人体可以合成促进钙吸收的活性维生素D。总之,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我们特别强调骨质疏松的预防要从青少年作起,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就要注意保证充足的钙和蛋白质等营养,以达到最佳骨峰值;同时还要注意适当的锻炼,适量的阳光,科学合理的平衡膳食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等。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