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3-01-31 14:00:16 热度:3353
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 黄开斌
医学应该主要是以健康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而不是疾病,这也正是“医改”要努力推进医学把其主要目标和方向转变到健康上来的任务。其实,世界卫生(健康)组织早在上个世纪末也已提出类似的要求,认为医学应该转向健康这一主要对象上。可就是一直没能转移过来,问题的关键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健康似乎仅仅只是个词语,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更没有一门健康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怎么转呢?所以,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在“健康学”上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开发相应的健康工程技术应用和实践方法的一些实质内涵,给健康管理更充实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给医改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1、对健康概念的辨识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的宣言中,提出健康的概念是:没病并非健康,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在这个被医学界或医疗界广泛认同的概念中,首先着重是用疾病作为参照物来进行考量或界定的,“没有病”或“没有痛”是否便是健康呢?还有“不虚弱”或“有伤残”就一定是不健康吗?后来,根据这个定义又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依照这10条标准,全世界95%的人都不在健康状态的范围之列。如此看来,WHO确立的这个健康概念和标准只针对5%的人,那这个概念和标准又有何意义呢?在此我个人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理应译为世界健康组织,health明明就是健康的意思,不知为何非要翻译为卫生,这不是有意无意的在强调防病治病卫生吗?)对健康的定义和所作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因为,首先它是用疾病来定义健康,如同是说别人不好,以此来证明自己很棒,这不足取的;第二,人吃五谷,孰能无病呢?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然生命历程,为此,谁敢说自己一生中就没有一点小病小痛或一些虚弱、残疾呢?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吗?健康的十条标准恐怕最终没有一个人能达到。所以,WHO确立的健康十条标准就更不可取了;第三,它更在有意无意的强化或强调“疾病”的作用因素,使得生物医学或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几乎完全倒向了疾病这个领域,从而把整个医学进一步推向了与疾病抗争的不归之路。以致于“健康”的本来面目就更是看不见了。
其实,健康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而每个人的健康概念都会因为其种族、宗教、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等等不同因素影响而各有不同。如: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理解健康是:“身强为健,心怡乃康”,是指身体的强壮和心情愉悦和谐的状态;在古英语中,健康(health)也有强壮、结实和完整之意,而并没有说是否有病或没病。应该说,健康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也应不存在有没有疾病之论断说。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有人对朋友的早逝而感叹:“他很健康,从未见过它患病!”其实,它的病根造就埋下了,只是在发病之前一直没有任何病症。等到病症出现时可能为时已晚了。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用疾病来界定健康的话就是一个遗漏或错误。所以,正确的健康概念最好是不以疾病为准绳,而应以健康本身的一些要素是否具备及其是否相互协调平衡为准则,还有就是其生命健康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否尚存,这些都应是其健康概念的核心或根本。一个能自我调节平衡其身心状态,并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不断向前和扩展自己的世界,才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的人生”。
故,百川通过多年来对健康学的研究认为:健康是对人体身体、心灵和行为三种自我平衡能力和状态的一种描述,即:健康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及有序的通顺状态。简言之:“平衡就是健康”。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即不平衡、不和或不通时,机体表现出来的一些症象或一种不适的感觉,这些症象或不适的感觉每个人随时都会出现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的疾病。可见,疾病的发生或出现是生命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它有时只是个暂时现象或表象而已。所以,不一定非要以有没有疾病作为参照来定义健康。也就是说,健康应以自身的各种状态是否平衡和自我是否还有能力或活力来其恢复平衡作考量,而不应该把有病没病作为其主要判断依据。
2025-05-03
2025-05-03
2025-05-03
2025-05-03
2025-05-02
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