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九大专家权威解读:中西医结合 防治糖尿病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3-07-20 17:30:32 热度:1284

    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许多人都有感觉。怎么对付这个“终身”疾病,不少患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医。中西医怎样结合来防治糖尿病?最近,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民力健康传播中心、北京慢病防治管理协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主办,本报协办的中医药发展高端座谈会——糖尿病防治专题会上,针对中医药结合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优势等问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强调,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要弄清优势,做科研,多学科交流。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王彦峰理事长说,一方面是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思路放开,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来思考,少一个病人,多一份健康,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向红丁:糖尿病的“三五防糖法”

    中国糖尿病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病人数量剧增,二是花费很大,三是并发症危害严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我总结为“三五防糖法”。更多内容

仝小林:突破治疗难点 发挥中医优势

    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难点和发展方向上,我觉得有几个点是很值得进行研究的。一个是胰岛素β细胞功能的保护,探寻有效的中药及配方是一个方向。再一个是糖尿病疑难并发症。其实中医在治疗并发症上底气是比较足的,像糖尿病重症神经病变治疗,眼底病变治疗,以及糖尿病三期、四期、五期以后的肾病治疗,老一辈有一些代表性的研究,非常值得中医进一步做更大规模的研究。更多内容

梁晓春:中西医结合要“1+1大于2”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一个医疗模式,两者结合是很有前景的。西医治疗糖尿病,治疗靶点明确,对于血糖、血压和血脂的调节疗效显著,起效快。中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防治方法,从体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综合调理,在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但医学发展到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因为典型的“三高一低”症状来就诊的,而是在查体中发现血糖异常,这就需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多内容

赵进喜:中西医结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并发症有大血管的,有微血管的,也有血管神经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最典型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被称为“三联症”。这些并发症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往往不是很典型。比如糖尿病肾病在早期干脆就没有症状,仅仅表现为蛋白尿。视网膜病变也很容易忽视,有些人自认为是上了年纪眼花了。而这些并发症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肾衰、糖尿病足等。更多内容

李怡:中药开一种方子吃半年 不可取

    在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中,老年人是个核心人群。我认为老年人群的糖尿病治疗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更多内容

刘铜华:中医治疗糖尿病要科学评价

    中医虽然有几千年历史,但是一直被人们所质疑。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优势是什么?
    第一,我觉得应该针对不同的病人去进行治疗,每个病人的情况和生活质量都不一样,所以必须有一套跟现代医学结合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这个体系就很难说服大家。更多内容

高彦彬:用“中医治未病”来防治糖尿病

    如何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费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发挥好中医治未病的优势非常有必要。更多内容

魏军平:糖尿病的非药物疗法

    糖尿病的非药物疗法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疗法和日常护理等方面。更多内容

冯兴中:治糖尿病 中药西药怎么选

    用药物治疗糖尿病,大部分病人都面临两种选择,中药还是西药?实际上,超过半数的病人是中药西药同时用。这两类药物各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选,怎么结合最好?更多内容

    文字整理 徐瑶 纪晨摄影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