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1-13 08:12:34 热度:918
韩松落
有幸在扁鹅老师的《外科医生的微治愈》(上海三联书店)一书付印前,先看到电子版,只看个开头,就舍不得放下,不巧那几天频频出门,只好把它转个格式放在手机上,在乘大巴和候飞机的间隙,反复读了两遍。虽然之前在报纸和网络上,已断断续续读到过一些,但终究没有放在一起来得畅快。何况,作为一个常存偷艺之心的写作者,我更愿意读经过作者本人整理修剪的文集,那样最方便窥见他思想的秘密。
扁鹅老师是资深医生,在网络世界里很有影响力——这样的概括,很容易让人想起另外一些活跃在微博上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医生、警察、律师、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资历深,人面广,并没打算以写作为生,极为慷慨,抛出的都是干货,普及常识、答疑解惑、撒娇卖萌的同时,也写人写事,不过一两百字,往往生动传神。扁鹅老师的微博,名叫“快乐是一棵树”,若干段落,也曾被广泛转发,这些段落,被收进这本书里,在每篇文章前面,做个引子。
段落化的文字,是有副作用的,带来了解的同时,也带来误解。段落的世界,总是那么俏皮,那么清脆,那么聪明,那么懂得适可而止。而扁鹅老师的文章,要深邃许多。
他关注的不是疾病,而是“病”。这些“病”既有发生在身体、心理的,也有发生在医疗体系、社会生活领域的,既有急性或大范围的崩溃,也有慢性的或局部的痛痒。他从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宗教的方方面面,去考察“病”,尤其是网络时代对“病”的影响和改写。在他看来,“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感官的延伸,视觉、听觉的拓展已经实现”,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心理状况,改写了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了疾病的传播,这是这本书取名“微治愈”的原因。一个“微”字,既表明作者的谦虚,也说明了他的所思所想和网络的瓜葛。
这种瓜葛,或许愈演愈烈,已经有科学家宣布,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记忆上传到网络,从而获得永生,赛博朋克小说里预言的未来,或许会在很短时期内得以实现。但当下的我们,还得拖着肉身,忍受它带来的种种不适(这并不意味着肉体消亡就万事大吉,即便获得永生,也一定会有新的不适)。这是一个尴尬的时刻,正如扁鹅老师说的:“我们虽然‘社会’,但依旧‘自然’”。所以,这“微治愈”,还是得由外科医生来实施。
但这虚实交替的时刻,病已不是那个病,医生也不能再是那个医生,必须思接万仞、神游八荒,才能应对那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病”。扁鹅老师的许多想法,正是因此而精彩。例如,谈及整容和身体改造,他认为,人们是在用身体传递信息,这种情形之下的身体,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可以命名为“身媒体”;医疗技术欠发达时代,医生和病人,无法解决自己面对疾病时的无力感,对珍奇药材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并制造出种种神话,他将这种心态命名为“熊胆思维”;对那些在丛林化状态下运转的小生态,他命名为“火车站生态经济”。
书里的思虑万千,让我产生一个印象:每时每刻,他都是医生。要求一个人时刻保持职业状态,是不道德的。一个医生,脱掉白大褂之后,可以以任何身份存在,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但对某些人来说,保持职业状态,是一种生命本能。扁鹅老师的体验、阅读、思考,光是从所需的时间来考量,就不是8小时能够完成的,那几乎需要一个人用所有的时间予以配合,他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是医生。从别处了解到的信息,证明了这一点,他出生医生世家,业余时间,常常组队到边远地区行医,或者开设讲座。
工作和生活截然两分,无可非议;工作和生活失去界限,值得尊敬。
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小说《苦炼》开篇,引用了意大利思想家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中的一段话:“我将你置于你自己的意志之手,你用它来确定自己。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央,以便让你更好地静观世间万物。我塑造的你既不属于天界,也不属于凡间,既非必死,也非永生,以便让你自己像一个好画家或者灵巧的雕塑家那样,自由地完成自己的形体。”
所有那些将自己作为材料进行熔炼者,汇成人间的深河。
作者简介:
杨震,笔名扁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医务管理工作,主编多部专业著作。《经济观察报》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2
2025-05-02
2025-05-02
2025-05-01
2025-05-01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