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润物细无声:来自湖南省脑科医院的社会责任报告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19 16:06:31 热度:1519

刘艳芳  刘雨滋  刘  莉

代谢内分泌科糖尿病门诊受患者青睐。

深受居民追捧的“世界睡眠日”义诊讲座。

精神康复音乐疗法——快乐的艺术团。

声声问候诠释优质护理服务。

  从“重治轻防”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从坐堂行医到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向全民健康管理转变,新医改给白衣战士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为此不懈努力,“社会责任”始终是其中最闪亮的主题词。
  在该院院长谭李红眼里,“作为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我们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帮病人治好病,更要让大众更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皆健康。”
  院内健康教育
  无缝隙覆盖
  “虽然不是啥惊天动地的事,但作为医务人员,能用自己所学帮助病人,比什么都高兴……”医院健康教育科刘干事最近写科普文章“上瘾了”。“她写的《保护前列腺的三个好法则》在长沙一家报纸刊登后,帮助一位八旬老人治好了病,这位老人又告诉了身边同样遭受此病困扰的朋友。老人还专门到医院来道谢呢!”健教科科长王红一语道破其中奥妙。
  在护理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红,对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见解,“医生光会治病还不行,还要懂得健康宣教,才能减少病人生病几率。比如糖尿病,光靠药物治疗不行,合理控制饮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病人入院起,每个科室的管床护士都会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入院期间也会手把手地开展各种方式的健康宣教,通过医院小型电视台播放健康教育知识就是手段之一。
  “别看我们这设备简陋,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周一到周五,住院病人都能在病房看到我们播的节目……”在健教科办公室一侧是一个略显简陋的“电视台”。因为场地有限,单独的空间只是屏风隔出,电视台的节目制作、采写、编排都由科里负责。“周二至周四都会播放不同的健教知识,每天的播放时长约5个小时,播放前都会通知各科室的护士长组织病人收看。”除了特色鲜明的电视宣教外,各科室也有各自的宣教“绝招”,代谢内分泌科就很有代表性。
  讲话轻言细语,大多数时候声音总有些嘶哑,办公室里永远摆放着张单人床……这就是很多同事和老病友心目中的李湘。其实她的声音原本不是这样,这是长期给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产物”。糖尿病人并发症多,经常需要抢救,她家离医院远,特意在办公室放了张床。
  7年前,医院成立了代谢内分泌科,李湘担当主任。“糖尿病人光靠药物控制是不行的,最好的控糖方法是饮食。”但大部分病人是中老年人,饮食习惯根深蒂固,要想改变“难上加难”。李湘坦言,还曾有老人到医院投诉她,就因为她要老人改变饮食习惯,对方不听,李湘坚持自己的观点,老人感到不快,一怒“告”了她。
  在院领导办公室,李湘没和老人发生半点争执,却忍不住流下委屈的泪水。吃一堑长一智,李湘决定从老人的家人入手,将其儿女和孙辈列为宣教对象。她费尽心思,请病人和家属参与“糖尿病食谱配餐”,餐后带领病友一起做运动。尽管如此,仍收效甚微。李湘又想出了床旁患教的方法,由专门的护士来到病床前,手把手教病人如何“控糖”。不久,李湘发现很多老人住院期间血糖控制得很好,一回到家又上升了。“控糖不能只要求病人本人,家属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她进一步改良了控糖方案,推广“体验式”控糖,要求病人带上子女、孙子孙女一起到医院来体验,听取医护人员的宣教,认识到控糖的重要性,以及哪些食物能控糖。老年人习惯改变困难,但他们最听孙辈的话,通过孙辈来帮助老人控糖“事半功倍”。有一次,李湘还专门给一位老人全家讲了一堂控糖健康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确实大不一样。
  健康宣教“枯燥而啰嗦”,搞不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漫画人人爱看,何不采用漫画形式?李湘说做就做。如今,科里很多健教材料都改用漫画形式。在很多病人眼中,李湘是位“抠门”的医生——给病人开药“很抠”。这位治疗糖尿病的专家,也是糖尿病人家属——母亲患有糖尿病。她坦言,老人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用来买药。从母亲身上,她真正体会到病人的不易,能帮病人省一点是一点,绝不多开一分钱的药。
  最让李湘担忧的是良莠不齐的保健品广告让很多老人“中招”。有的老人听信虚假广告,花几万元买所谓的保健床、保健椅,部分老人还有攀比心理,看到邻居、同事或亲戚家买了,也要求子女给自己买。这些东西不但不能降糖,反而延误病情。她提倡的饮食降糖恰恰是最经济、最便宜的控糖方法,只需买菜时注意选择控血糖的菜就行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的青睐,病人使用的降糖药物比以前少了一半。
  今年5月中旬,该科又出新招:在省直医疗机构中首家推出糖尿病教育及咨询门诊,专职糖尿病健教护士与医生一起坐诊,负责一对一对门诊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
  其实,在该院,像李湘和代谢内分泌科这样重视健康教育的并不是特例,院长谭李红屈指一数,就说出了一大串:神经内科刘秋庭主任、神经外科黄红星主任、睡眠障碍与儿少心理障碍科骆晓琳主任、妇产科周迅华主任、儿科薛亦男主任……
  将优质服务
  无限延伸
  住院期间有医生、护士的监督,不少病人的饮食、生活习惯都有了明显好转。出院后咋办?王红说:“执行者当然就是病人的管床医生。”
  “您好,我是您在湖南省脑科医院住院时的管床医生小张,出院后,您身体情况还好吗?每天按时按量服药吗?”不管工作再忙,心内科的主治医师张臣每周总会抽出一两个小时,给前一周出院的管床病人打电话。这也是他和同事们多年的习惯。
  来自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的张连和今年52岁,春节后,他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功能IV级住进了湖南省脑科医院。“去长沙前,当地医院说我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存活,没想到在张臣医师的治疗下,住了20多天院,我竟然好了。”6月2日,张连和在电话中连连说,是张医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我的儿女们都成了家,老父亲83岁,我是他唯一的儿子,得知我有可能治不了,老人家眼睛都哭瞎了。”张连和声音有些哽咽。“别看张医师人年轻,但做事很细心,讲话也很随和。住院期间,我们一直处得不错,他每天都要到病房看我好几次。出院后还打了三四次电话过来,询问我的病情,指导我用药。考虑到他工作一直忙,我只打过一两次电话咨询他,他都很热情。”
  “我是个农民,没什么东西好感谢他,这不,我准备养几只土鸡,过年时带到长沙去答谢他。也不知他会不会收?”张连和有些纠结。他说,如果要给医师打分,绝对会给张臣打上满分。
  “我们科住的大多是心脑血管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年纪大了,记忆力自然没那么好,出院时,我们管床医生都会将手机号留给病人,医院规定24小时都要开机,病人可以随时打电话来咨询……”张臣于2005年通过公开招考成为该科住院医生。如今,在病人出院一周后给管床病人打电话,已成为他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一部分。每次打完电话,他总会细心地登记在《出院患者回访登记本》上,以便随时掌握患者的建议意见和指导其家庭康复的方法。
  将手机号留给病人,会不会带来很多麻烦?张臣笑笑“肯定不会”,很多病人都理解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打手机。通常晚上9点后就很少有病人打电话来。
  坚持不懈的电话回访赢得好评如潮,也将医院优质服务的阵地延伸到一个个家庭。
  心理健康教育
  走进高校、社区
  高校心理咨询讲座也是医院将健康教育阵地延伸到院外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高校死伤事件频发:南京航空大学学生被室友刺死,复旦大学发生室友投毒事件,南昌理工学院大一女生意外坠亡……这些悲剧让人们震惊和惋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记得刚当健教科长那会儿,一些高校、社区要请专家去做健康教育讲座,专家们积极性不是很高。现在就不同了,一些专家会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去参加。没能安排去参加的专家还主动向我提‘意见’。”王红说,这个变化让她欣喜。一方面是医院重视健康教育,出台了大幅度上调专家讲课补贴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不少大学主动联系,健康讲座大受欢迎,专家们在切身感受“科普的力量”的同时,也觉得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
  “医生,我们宿舍有位同学,每天玩网游超过18个小时,算不算网瘾?”“室友整天沉迷看小说,别人QQ好友成群,她却只有两个,不愿和同学交谈,连家里电话都不愿打,需不需要心理治疗?”5月28日下午,在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举行的“和谐人际 快乐恋爱”的心理健康讲座上,我们见到了这样真实的一幕。医院谌益华、付文彬、周旭辉等3名心理专家一一耐心答疑解惑。这种走进高校的免费心理健康讲座每月都有。
  王红说起了一个小故事:“不久前,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大科主任张宏耕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举行讲座,大家的热情非常高,当时该校含浦校区的几位学生会代表也听了讲座,后来,他们主动找到我,希望张教授也能到含浦校区讲一场。”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5月17日下午,张宏耕主任到该校区为学生们举办了心理讲座,很多学生早早地就在现场等候。
  让张宏耕欣慰的是,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配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主动咨询的也越来越多,这是个可喜的变化。
  在社区健康教育这一块,医院除了安排免费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及免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外,定期更新的免费健康教育宣传栏也即将进驻周边50余个社区。毫不夸张地说,健康教育作为该院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贯穿病人入院、出院始终,深入家庭、高校、社区等,实现了从院内到院外的“无缝隙覆盖”。
  医院社区联动
  探索人性化管理模式
  搓麻将、跳舞、健身、打羽毛球……这些看似平常的休闲项目,如果参与者是一群精神疾病患者,会是怎样的场景?笔者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早在今年3月底,湖南省内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精神卫生综合大楼在该院正式启用,每天按时来到一楼的康复中心娱乐、锻炼,成为不少精神病人最期盼的事情。  
  院长谭李红欣喜地说:“拥有62年历史的湖南省脑科医院是全省的精神病临床诊疗中心、精神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该院精神卫生楼作为国家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重点工程,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拨付资金,建成以精神卫生专业为主的12层多功能住院综合大楼。新大楼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290平方米,设住院床位550张、车位284个,有效地缓解了住院、停车紧张等问题。大楼设有门诊、病房、司法鉴定、检查、心理咨询(含儿童少年)、成瘾医学、睡眠医学、多功能活动室等用房。
  “我们取消了窗上护栏,采用防撞夹层玻璃,病房、厕所都采用钢木门,外观与普通病房没有差别。”谭李红说:“大楼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人性化管理,我们把精神病人当成普通病人来看待,不再像以往那样把病人‘关’起来。病房设有三人间、双人间,宽敞明亮,设备先进,还配备了中央空调,24小时冷热水供应,有独立卫生间和电视娱乐设施,特别是一楼还设有专门的康复场所,可开展音乐治疗、形体训练、艺疗、手工操作等项目,还有专门的上网室、家居生活训练馆等。”
  “精神病人是一个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人性化精神卫生管理模式让病人有尊严地接受治疗。”谭李红如是说。
  “来康复场所的精神病人都是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每天上午、下午都可来此享用1个多小时。参加这些锻炼,对他们的治疗、康复、人际交往及回归社会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精神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列从1987年毕业后就一直在该院工作。医院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精神病人采取工娱治疗,让他们做手工、书画、棋牌等,目的就是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现在开放式的康复中心也是在原有基础上建立的,而且更加规范,更有利于病人康复。康复治疗一个疗程从3个月缩短为45天或更短,对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的实施和病人回归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付文彬介绍,精神卫生问题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共识。湖南省两家精神司法鉴定机构每年接受因刑事案件而申请精神司法鉴定的案例不少于600例,其中84%以上被鉴定为重性精神疾病,而其中约81%的被鉴定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其实大部分悲剧都可以通过社区干预来避免。”付文彬介绍,国家从2006年起在湖南实施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湖南省脑科医院是全省实施该项目的牵头单位,他们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每年不少于4次的随访管理,组织专家进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对贫困、有危险倾向的病人给予一定补助,对有伤人毁物倾向的病人给予危机干预。目前项目已覆盖7个市州,今年要在全省实现全覆盖。
  一大早,曾患精神病的阿文早早起了床,到城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阿文发病时曾拿刀追着妻子砍,经治疗后有所好转,但一直需要服药治疗。对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像阿文这样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每月到社区免费领药,仅城南路街道就有110多人登记在册。
  徐东华是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科的副主任医师,退休后返聘继续留在该院工作,每月定期到城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重性精神病人发药。周云君则是社区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专干,定期对街道的重性精神病人进行随访了解病情,每月通知他们按时到社区拿药和定期检查。周云君在该中心工作多年,她说:“最初,很多精神病患者对社区干预很排斥,打电话通知拿药也不来。”周云君没有灰心,一家家上门走访,介绍社区干预的必要性,病人和家属这才慢慢接受社区干预。在该省,有一大群像周云君、徐东华这样为精神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的白衣天使,他们构成了精神卫生管理新模式中极为重要的元素。
  “两全”护理
  融入护患亲情
  “你给我爸爸打电话吧,我要回家!”这边还没安抚好,那边又有人大声喊开了,值班医护人员一一安抚,忙得不可开交。6月13日中午,在医院精神科病房2病室,笔者亲眼目睹了女性精神病人的生活状况。
  新的精神卫生大楼护士站设计更人性化,开放式或半封闭式的设计,既能让护士与病人接触又不影响护士正常的工作。病房内的所有病人均在活动室内,有的在唱歌,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读报,有的静静地站着,有的大声喧哗。护士们则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早已习惯了这一切。
  “这里住的都是重性女精神病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下,从10多岁到50多岁,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我们经常戏称‘别的病房是从有病治到没病才出院,而我们是从病人不承认有病治到承认有病才出院’。”病室护士长、主管护师刘玉梅在精神科工作多年。她说,每一个病人的身上,都会有个心酸的故事。
  就在这时,又有两位新病人在家人陪同下前来办理入院手续。“病人住院都要换病号服,只需留下内衣裤就可以了!”护士一边办手续,一边耐心地向家属交代。“为了病人的安全且便于管理,病房不能带危险东西进来,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精神病人常常有自杀、自残和伤人毁物的危险行为。”面对这些疑惑,刘玉梅护士长解释道。
  “虽然是重性精神病,但有攻击性的也只有个别,只要不惹她们,一般不会有事的!”刘玉梅说着打开了通往病室的不锈钢门,整个病室宽敞、明亮,每间病房都布置得井井有条,甚至看不出是精神病病房。每见到一位病人,刘玉梅都会迎上去和她们打招呼,问她们:“昨天交代的任务完成了吗?今天是自己叠的被子?吃早饭?”“只要是行为不是很乱的病人,我们会要求她们每天自己洗脸、刷牙、叠被子等,尽量要求病人能自己管理自己,锻炼她们自我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她们主动和医护人员打招呼,目的就是让她们能尽快地回归社会。”刘玉梅道出了其中原委。
  到了中餐时间,病人们统一在病室餐厅进餐,当天的荤菜是土豆烧肉,还配有一个小菜。一位男护士双手紧紧抓着一位中年女病人的手,另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正用勺子耐心地给病人喂饭。一问才知道,那位男护士就是该院年龄最大、工龄最长的主管护士杨业民,他是病房的组织护士。组织护士是精神科病房特设的、极具特色的一种护理管理方式,主要职责是在护士长和医生指导下管好病人的饮食起居,通过督促病人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即建立病人休代会组织来落实,休代会的成员从康复期病人中产生,设有主任、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职务。此外,每个病房还会选出寝室长。休代会和寝室长在组织护士带领下参与对整个病房病人的学习、生活、娱乐等进行管理,并定期召开休代会和病人座谈会,进行总结评比,对优秀寝室长和休养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杨业民说:“组织指导病人自我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措施,不仅能提高病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能督促病人服从治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好准备。”
  到今年为止,杨业民已当了39年护士,再过3年将正式退休。“在精神科当护士,挨打是免不了的。以前在男性精神病科,病人打得重些。到女性精神病科,手上的抓伤比较多。”杨业民给我们看他手上的几道抓痕。在他眼里,精神病人和普通病人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对精神病人尤其是对重性精神病人采用传统的全封闭式管理模式:统一着装、统一会客、统一活动、统一管理。狭小的空间、封闭的环境,让人抑郁不安。“现在的环境就好多了,医院精神科病室根据病情不同,实行封闭式或开放式管理,开放式管理病房和普通病房一样,病人可以自由进出,不过很多都会有家属陪着。我们这是封闭式的病室,不主张家属来做陪人,现在全病室几十个病人,就只有3个陪人,都是家属强烈要求来的。”刘玉梅说,在病人面前,他们不仅仅是医护人员,更是病人的保姆、亲人。
  为广泛开展人性化管理,医院作出了最大的努力,给精神病人和其他病人同等的尊重,保证他们有质量地生活。医院逐步放开对精神病人的强制管理,推行“全程管理”和“全人管理”模式,更注重从生理上、心理上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每一位护理人员用心、用爱去呵护病人,及时进行卫生处理,包括沐浴、剪指(趾)甲、理发、更衣等,体检、巡视、喂药样样不能马虎。医院倡导医务人员和病人交朋友,以此建立更好的互信关系。
  “患者在这里有家的温暖。医务人员视病人如亲人,当我看到他们不顾自己是否吃饭却坚持给病人喂饭,亲手为病人洗衣时,作为一个母亲,自己都觉得惭愧。这种与病人同甘共苦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这段话出自病人家属写来的一封信。这通常是给精神科医务人员最好的精神奖赏。
  17岁的长沙女孩小佳(化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幸的是,两年前她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我陪女儿在这住了3个多月,开始有些不放心,通过这么久的相处,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儿的医护人员都很负责,有没有陪人一个样。现在女儿的情况好多了,很快就能出院了。”作为病室少数几个陪人之一,小佳的母亲陈林(化名)对女儿的康复很乐观。尽管家里亲戚都知道了小佳的病,但没有一个人排斥她,丈夫每个周末都会来医院陪她们母女,小佳的病恢复得很快。
  “我们一直把精神病人和普通病人一样对待,希望社会能真正接受他们。”刘玉梅说,她所在的病室,曾有女病人恢复得较快,治疗三四个月后康复出院了,可不久却提出还想回来住院。“原来她回家后,受到周围人的歧视,觉得没地方能容下她。”这只是众多精神病人遭遇的缩影,社会歧视让大多数精神病人心理负担很重。
  “其实,精神病人治愈后,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从医院走出去的康复病人中,成功人士大有人在。”刘玉梅讲述了一位病人的经历:刘剑飞(化名)是研究生学历,2010年,她出现精神异常,孤僻少语,不愿和人打交道,疑心重,还曾自杀,2011年2月在这里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进行规范化治疗。出院后,她坚持服药,恢复情况很好,目前已在贵州工作、结婚,即将为人母。
  无缝隙健康教育,人性化社区干预,亲情式专科护理,湖南省脑科医院探索的一系列优质服务新模式,相对于高精尖的科技成就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举,似乎“点滴皆琐碎”,但却“润物细无声”。正如院长谭李红所言,但愿天下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是医院从来不敢忘却的誓言。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奉献,凝聚起浓浓的社会责任,与梦想同行。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