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3-08-09 08:15:47 热度:1064
——江苏南京鼓楼医院建设人文医院探访
本报记者 王君平
图为南京鼓楼医院举办义诊时,该院医生正在问诊患者。柳辉艳摄
地处江苏南京闹市区的鼓楼医院,古木参天,绿草成茵。在浓荫中,伫立着一幢青灰色的小楼。它有一个极富历史感的名字:1892楼。
1892年,正是鼓楼医院建院的年份。
“建设国内服务最好的人文医院”,这是鼓楼医院的新追求。
“我们不仅要关注病,更要关注病人。如果医生只看到了病,却忘掉了人,就背离了医学的本质。”院长丁义涛说。
1
鼓楼医院的文化基因——
“平等地对待王子与乞丐”
“刘主任,那钱我再也不寄了,但是你这个医生朋友我交定了!”
——一名安徽患者
一位70多岁的安徽老人患腹部主动脉瘤,手术由血管外科主任刘长建教授主刀。术后老人恢复很好,家人非常满意。刘长建送老人出院后,发现办公桌的文件下压着一个信封,里面有一沓子钱。他赶紧追到楼下,老人早没了身影。他只好请护士长翻出老人入院时登记的家庭住址,去邮局将那一沓3000元现金寄还老人。
可半个月后,老人再次将钱邮汇过来,刘长建只好又去邮局寄还。一来一回,先后跑了三次邮局。最后老人打电话过来说:“刘主任,那钱我再也不寄了,但是你这个医生朋友我交定了!”
在鼓楼医院住院楼7A病区,护士长熊剑秋给记者拿出了两本“红包上缴记录本”,其中一个曾经磨损的记录本封皮已被重新粘好。从当时的117病区到现在的7A病区,从100元的红包、月饼票到5000元、上万元的现金,近10年来每一笔都记录在案,包括患者家属和两名经办员的签字。她告诉记者,医生收红包是为了让患者安心做手术,暂时收下推不掉的红包交给两位护士,由护士将钱交到患者的住院账户上冲抵住院费,等到做完手术再将住院账户收据交给患者。
院长丁义涛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内在的驱动力——医院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最多只能管一半,而通过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打造共同的价值观,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当初,在用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医院建了一处院史纪念馆。在丁义涛看来,一切说教都不如真实的院史让人震撼:西装革履的首任院长马林在大街上救治路倒乞丐,院长陈祖荫用自己的胸膛给病人暖脚,还有根据心脏听诊就能手绘心电图的“神医”马德瓒……
“平等地对待王子与乞丐”,成为鼓楼医院的文化基因。在新员工入职前,丁义涛都要亲自给他们上一堂3个小时的“大课”,题目就是《医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训时间不长,却令人难忘。
曾有一位新护士的母亲专程来到院长办公室表示感谢。她说,女儿20多岁了,在家里从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内衣都要妈妈洗。经过在医院十几天的“拉练”,回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什么活儿都干,也懂得体谅父母了。
医院连续引进10多位学科带头人,靠的不是开高薪,而是健全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水平。院领导“九顾茅庐”,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挖”来心胸外科专家王东进。医院没承诺他们多少薪水,但给出5项科主任权限,分别是行政领导权、业务决策权、人事管理权、经济分配权、医德医风奖惩权。
2
14层楼有62部电梯,让患者就医更舒适
“新大楼的启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搬家’,而是借机全面优化就诊流程、改变传统就医模式、实现医院科学精细管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院长丁义涛
宽敞舒适的病员休息大厅、来回穿梭的电瓶车、随处可见的庭院和花草、超市、咖啡店等服务设施,尤其是大厅还摆放了一架钢琴,完全颠覆了人们感觉医院拥挤、嘈杂的传统印象。
很多人觉得,新大楼应该建成鼓楼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它不仅没有成为南京的“新地标”,反而出人意料地“矮”:门诊大楼只有5层,住院病房也仅有14层。在这两座呈相错矩形的楼里,所有朝阳、通风、面向景观的房间,全都规划为病房。朝北、通风不好的房间,才用来做医护人员办公用房。丁义涛说,“低层”大楼的设计是为了让病人方便,避免病人上下奔波。
62部电梯的设计,一开始也有争议。这么多电梯,挤占了医疗用房空间,等于挤占“效益”。最终医院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多建电梯,患者步行不超过20米就有一台电梯可供使用。
另外,医院整栋楼里没有一个“槛”,连地下室的防盗门都进行了重新设计,目的是让病人躺在推车上不会有任何颠簸……
建筑本身是无生命的,但因为有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筑便有了思想和灵气。新门诊改变了以往集中挂号、缴费、取药的就诊模式,在门诊各楼层都设立了足够的挂号、缴费、取药和抽血窗口,并设置了一批自助智能设备。门诊一至五层,每层楼都有一辆电瓶车,供腿脚不方便的年老体弱患者免费搭乘。
鼓楼医院在省内第一家使用电子触摸屏,病人用了什么药、做了什么治疗,可以在90多个自助终端查到,而旁边就是政府核准价格的对照表。
记者换好手术服,走进手术间。每个手术室都配备了加温箱。这个类似微波炉的加温箱,里面放着输液瓶和病人被褥,箱体的温度显示为36摄氏度。护士长告诉记者,术中患者需要大量输液,而冬天液体温度太低,直接输入到体内会引起患者不适。为此,加温箱将输液液体和患者要使用的被子加温,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而这些服务不收取患者任何费用。
丁义涛说,新大楼的启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搬家”,而是借机全面优化就诊流程、改变传统就医模式、实现医院科学精细管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
病人的信任,是对医生最大的奖励
“万一手术失败了,请党委领导将我这封信转给我的老伴、孩子,告诉他们不要悲伤,更不要因为我的事情和医院闹任何的不愉快……”
——患者孔令健
在心胸外科当主任10多年,王东进每年接诊的患者数以千计。有一位特殊的患者,让他从心底里感动。
几年前,年近七旬的孔令健因心脏病突发昏迷。经过紧急会诊,专家们提出了最适合老人的治疗方法——接受心胸外科开胸手术,进行心脏搭桥。王东进走进手术室,准备为老人做手术。
在麻醉前,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按着鲜红的手指印:“这次我重病,王主任愿意放下自己的声誉,承担高风险为我手术,我已经非常感激。所以万一我手术失败了,请党委领导将我这封信转给我的老伴、孩子,告诉他们不要悲伤,更不要因为我的事情和医院闹任何的不愉快……”
在鼓楼医院,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她叫赖采儿,来自台湾。为感谢鼓楼医院医护人员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病愈后,她每个月都抽出7天到10天的时间,打“飞的”来南京做志愿者,帮助病人做心理疏导。她这么做只为两个字:感恩。
像这样怀有感恩之情的患者并不是个案。在鼓楼医院,记者看到了许多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62岁的南京市民鲁宜立是一位无肠人,却是一位“有心人”。他在2000年因为急性肠扭转导致广泛的小肠坏死,由普外科周建新副主任医师主刀进行全小肠切除,只残留了24公分的一段小肠。他必须要通过每天不间断的营养支持,才能维持生命。在此后的10多年里,鼓楼医院为鲁宜立的后续营养治疗开辟了绿色通道。他从不能下床到现在完全自理,个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为此,鲁宜立决定,身后把遗体和器官捐给鼓楼医院。
“如果医生和病人都能相处成这样,医患关系就和谐了。”丁义涛说,“病人的信任,是对医生最大的奖励。”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21
2025-07-16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