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八种用药安全误区较普遍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10-11 22:50:53 热度:916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李雪墨报道  记者近日获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中国药学会协办的 “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截至目前已经收到44万份有效答题卷。国家总局组织专家对答题卷进行了初步分析,国家总局特邀专家张继春表示,在已收到的答题卷中,从公众容易答错的题目来看,存在8种较为普遍的安全用药误区。
  新生儿抗生素过敏,严重可致耳聋
  统计显示:51.07%的网友对新生儿应慎用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缺乏了解。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大剂量服用氯霉素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进而发生致命性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如2005年春晚表演《千手观音》的21名残疾人艺术家中,有18名是因为在2岁前使用抗生素发生过敏,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因此父母在给新生儿用药时要有谨慎的用药安全意识,切不可病急乱用药,或是单凭经验自行给孩子用药。
  孕妇滥用抗生素,严重可致畸胎
  统计显示:50.32%的网友不知道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孕期谨慎用药是没错的,但不可一概而论,随意用药或坚决不用都有可能危及母婴,正确做法应是仔细研读说明书或及时寻求医生指导。如链霉素会导致胎儿听力和肾脏受损,四环素会导致胎儿畸形,要禁止使用这些类型的抗生素;而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毒性低,对胎儿相对安全,可遵医嘱使用,但仍须严密注意过敏反应。
  酒后服药,暗藏杀机
  统计显示:58.8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
  在服用药物时应避免饮酒。不少抗生素药物与酒精同时进入身体后,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安定)也是禁止与酒精类饮料同服的药物,同服极易加重嗜睡、昏睡表现,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依靠药物减肥,严重可致深度昏迷
  统计显示:网上一度流传服用二甲双胍能减肥瘦身的说法,参赛网友中51.31%认为这是安全有效的。
  二甲双胍属于降血糖药物,降低血糖的同时确实有减轻体重的效果,但正常人过量服用有可能导致乳酸酸中毒,轻者出现乏力、恶心、头昏等症状,重者可致意识障碍、深度昏迷,给身体造成额外损害。
  服药时间不讲究,严重可致消化道疾病
  统计显示:50.43%的网友不知道睡前服药的正确方法。
  睡前服药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做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若服药后立即卧床,药物有可能滞留食道,引起食道溃疡。特别是50.27%的网友不知道“顿服”的意思,误以为“顿服”即为每顿饭时服药,这样极易造成服药过量。其实“顿服”是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此外,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
  保质期不分情况,救命药变无效
  统计显示:50.39%的网友认为硝酸甘油开封后保质期仍是1至2年。
  硝酸甘油容易潮解,一旦开封有效期就不再是1年或2年了,而应在3-6个月内用完,否则药效会打折扣。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眼药水,眼药水无菌要求高,30天内用不完最好弃用,同时还要注意在2-8摄氏度的冷藏条件下保存。
  牛奶服药,阻碍吸收
  统计显示:50.94%的网友没有意识到吃早餐时用牛奶服用药物是个错误的服药习惯。
  某些药物(如土霉素、四环素)不可与牛奶或乳制品同服,否则将与牛奶或乳制品中的钙离子结合,严重影响药物吸收。
  非处方药分两类,暗含安全指导
  统计显示:50.83%的网友不知道非处方药还分为甲、乙两类,56.62%的网友不知道哪一类更安全。
  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识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零售;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识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及旅店零售。所以说,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在日常进行自我药疗的过程中,更推荐公众使用乙类非处方药。
  据悉,本次竞赛题库共有3000道题目,参赛网友每次完成从题库中随机筛选的10道题目,竞赛将于10月31日结束。“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和“药葫芦娃”新浪微博同期进行微博版竞赛,每日10点发布题目,次日10点公布答案和微博参与奖名单。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