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万青:把心交给玛曲草原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1-31 16:41:45 热度:928

  1968年12月26日,王万青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父母说这算是提前吃年夜饭。白发苍苍的父母互相搀扶着送他到门口,寒风中,王万青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车站,他的目的地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这一年,王万青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自愿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离开上海时,他答应亲人:我还会回来的。
  40多年过去了,退休之后的王万青如今仍然留在玛曲发挥余热。年近70岁的他时常与妻子回忆起当年在草原奔波的岁月,他说:“草原让我的人生很有意义。”今年1月,王万青获得卫生系统模范个人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
  草原很温暖
  到达甘南后,王万青主动要求来到海拔3000多米、“最苦最危险的”玛曲草原,在阿万仓乡卫生院做了一名普通医生。
  1970年3月,寒冬时节,王万青随工作组下到生产队,培训赤脚医生,建立合作医疗站,因劳累过度得了重感冒,几天没吃一口饭,孤独一人昏睡在冰冷的牛毛帐篷里。一位藏族大妈踏着冰雪,一步一滑地为他送来一碗热稀饭。他看看碗,看看大妈,哭了出来。那年头物资紧缺,大米是很金贵的。
  1971年夏天,王万青到生产队巡诊,骑马经过一个藏圈(黑牦牛帐篷围成的一个大圈,集中居住点),突然几只藏獒冲过来。他正想挥起打狗棒,马却受惊了,他连人带鞍子摔到草地上,左腰撞到了土疙瘩,全身麻木,动弹不得。藏獒扑了上来……
  当他醒来时,听到土灶上茶壶滚水声,睁开眼,一位藏族女孩在照看他。这位姑娘叫开老,参加过赤脚医生培训。后来王万青得知,自己昏过去后,人们以为他摔死了,而开老却守着他,不让别人碰,边哭边责怪周围的人:为什么不拴住獒犬!
  王万青感动了。他回乡上休息后,开老来看过他几次。有一天,开老心事重重,欲言又止,轻声说:“阿爸阿妈要把我嫁给你。”经过三天三夜思考,王万青觉得放弃可能是大错。他为此专程回上海,父母吃惊之余很开明:切记永不变心。
  在不断突破中前行
  1975年夏天,王万青正在红原大队医疗点,一位牧民急匆匆地赶来说:妻子生孩子,出血很多,快没气了。两匹马一路奔驰,赶到牧民家。在一个简陋的小帐篷里,产妇一动不动躺在地上,身子下铺的牛粪片已被鲜血浸透,血压、脉搏测不到,只剩微弱的心跳。孩子生下来了,但胎盘还在肚子里,产妇下身还在流血。
  注射药物,提升血压,剥离胎盘并完整取出……王万青趴在牛粪堆上完成这一切。产妇失血过多,必须输血,很快被运送到大队医疗点。王万青为病人验血型、采血、输血。在帐篷中取胎盘、抢救休克产妇,在生产队输血,在这片草原上还没有人敢这样做过。
  1984年9月,一位10岁的藏族儿童南美放牧时被牛角挑穿肚子,送到卫生院时,一堆乌黑坏死的肠管露在肚外,病情危重。卫生院没有手术条件,转院要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过7道没桥的河,怎么办?孩子的家人说:你们不治,我们就回去。
  王万青决定冒险手术。两张办公桌拼起来做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两个手电筒就是“无影灯”。王万青主刀又兼麻醉,一夜忙碌,成功切除坏死肠管84厘米。救活了小南美,创造了草原的奇迹。卫生院由此得到了省卫生厅8000元的奖励。
  王万青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一台手扶拖拉机、两台小风力发电机。有了这些装备,卫生院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出诊、巡诊、打疫苗方便快捷,王万青忙得“不亦乐乎”。
  在草原上,王万青和妻子努力宣传围产期卫生知识和新法接生,防治难产和妇科病,还改变了草原牧民一些传统陋习。1980年,王万青着手建立门诊病历,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科学防病、治病提供了可靠依据。当时,在甘南州近百家乡镇卫生院中,有门诊病历的只有阿万仓乡卫生院。
  留下来有两个“道理”
  为什么不回上海?这是很多人问王万青的话。他说:“留在玛曲,一个是大道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心愿。一个是小道理:我在草原成家了,有一个藏族妻子,我们有共同的志向和事业。”
  省里的领导几次要把这个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人才调到兰州,王万青也考虑过,在大医院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作出更大的成绩。但最后他都拒绝了。他说:“我的妻子到大城市会不适应,生活会很痛苦。我的生活、工作条件已经改善了,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在当地也能干得很好。”
  王万青从玛曲县人民医院退休时,很多人劝他开个诊所,肯定能吸引不少患者,挣个买房子的钱。但是王万青不听,他想继续为县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我想把草原整体的卫生事业搞上去。”如今,王万青最大的心愿,是让玛曲县医院与一家或几家三甲医院结成对子,每年有医疗小组来常驻两个月,帮助带一下县医院的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提起这件事,他显得非常着急。
  “享受不是人的追求,人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王万青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自己居然做了那么多事情,“很欣赏自己”,其实当时也没想到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很多人劝他回上海,说高原气候对老年人身体不好。王万青说,是会有些生理上的不适,但这不是绝对的,“我要看看我在高原能活多久”。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