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新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研制成功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2-04 15:02:22 热度:1149

  本报讯  (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吴  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等首次采用血管内纯水(蒸馏水)灌注法+高脂饲料饲养法,成功制作出了一种简单易行、可控性强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有助于深入探讨血管内膜增生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功能障碍、细胞迁移、血流动力学、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机制。相关论文刊发于美国最新一期《心血管病理学》杂志上。
  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IH)是血管损伤继发的一种结构性改变,可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研究证实,内皮细胞损伤是IH病变的始动性因素,所诱导的细胞聚集可致内膜增厚,并引起支架植入、冠脉搭桥等血管成形术后管腔再狭窄等病变。目前,专家所用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大多为高胆固醇血症诱导出的内膜损伤,或是基于重复、连续的化学性或物理性内膜损伤。由于动物模型血管管腔过小,很难在管腔内操作时制作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
  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纯水(蒸馏水)可通过导致血管管腔内的低渗透压环境,进而诱导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功能障碍,低渗性休克甚至凋亡,且这种低渗造成的内膜损伤不伴有弹力板等的副损伤。由此,刘宏宇等人推测这种低渗透压诱导的内膜损伤结合高脂血症,可能促使血管内膜发生增生性病变,且这种损伤可随血管内纯水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动物实验证实,血管内纯水灌注法可诱导兔股动脉内膜细胞出现低渗性损伤,在含2%高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养条件下,这一低渗性损伤会诱导血管内膜发生增生性病变。
  研究人员介绍,此模型的优点在于,其增生性内膜病变具有显著的可控性。此模型的发明与应用将促进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动物模型和人体疾病的有效结合,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奥秘”,为今后临床有效地防治血管成形术后管腔再狭窄奠定科研基础。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