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产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产业资讯
G20:北京生物产业的“金融放大器”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3-25 14:51:35 热度:1084

□ 本报记者  李雪墨

  甘李药业、康龙化成、康辰医药这三家北京药企,不仅都是北京G20企业,还同受益于德福资本。而这样的“缘分”,或许源于G20工程一项“金融推动行动”。
  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一面旗帜、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在2010年4月起推出了“金融推动行动”,目的是为解决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问题。3年多来,G20工程在信用贷款、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多方位融资平台建设初现规模,“金融放大器”效应正日益显现。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
  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生物医药行业虽保持近20%的年均增长率,但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目前仅占北京工业GDP的3%。2009年,北京市医药企业贷款总额不足10亿元,在北京市总贷款额中不足万分之五。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对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商业银行贷款一般会提高利率,从而影响企业的借款意愿。金融支持难成为制约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为解决北京科技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建立支持北京生物医药跨越发展工程的金融环境,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科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联合发布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及工作管理办法》,作为G20工程重要的配套政策。G20工程秘书处——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与17家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导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自担、财政支持是“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的主要运行模式。方案通过设立风险补贴专项资金,对参加试点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贴,以提高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激励试点方案”一出台,便引起了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将其列为2010年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将医药行业作为征信管理工作的行业试点,推行第三方信用评级。商业银行也跃跃欲试,北京银行向以G20企业为主的优秀生物医药企业推出主动授信服务,授信规模达12亿元。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积极开展“投贷担一体化”创新服务业务,工商银行则专门推出生物医药行业信贷服务指引等。“金融激励试点方案”为商业银行探索了一条高风险行业金融服务创新途径。
  小微企业的贷款出口
  为加大对生物医药科技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2012年,北京市科委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对“金融激励试点方案”进行了调整,加大了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贴权重并设立小微企业直接贷款奖励,小微企业的贷款有了出口。
  以珅奥基医药1类新药创新为例,成立于2006年的该公司是全球唯一拥有新型雌激素受体ER-α36靶点专利的药物研发企业。其自主研发的靶向抗肿瘤1类新药“阿可拉定”目前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且治疗效果显著,有望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治疗特效药。针对该企业规模较小、现金流紧张等情况,北京生物中心推动启迪创投、浦发银行及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采用“投保贷一体化”新型模式支持珅奥基融资2000万元。
  据了解,万瑞飞鸿、科美东雅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贷款13亿元,为伏格列波糖咀嚼片的工艺开发、新一代心血管支架的研发、高灵敏快速艾滋病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研制等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了资金难题。在“金融推动行动”推动下,金融机构对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贷款额从2009年不足10亿元增加到2011年34.2亿元、2012年42.6亿元。2010~2012年三年累计贷款总额突破百亿,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260余家。
  金融资本加大投入
  除了金融机构参与外,“金融推动行动”同时汇集高盛、君联资本、软银赛富、晨兴创投、SVB、德福资本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20余家,投资机构向甘李药业、康辰医药、百泰生物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直接投入逾10亿元资金,投资规模达90亿元。
  自2009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医药产业投资的德福资本在中国已投资9家医药企业,管理投资基金达4.5亿美元。德福资本将目标锁定在处于成长期/成熟期,或有独特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而这一目标则和北京G20企业定位吻合。
  目前,舒泰神、利德曼、博晖创新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走向资本市场,在创业板上市的北京生物医药企业由2009年的2家增加到2012年的5家,市值达245亿元。谊安医疗、九强生物、大基康明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也进入企业上市流程。
  “金融推动行动”有效调动了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投资机构等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积极性,引导试点机构开展“投担贷一体化”等金融创新服务产品的探索,充分体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发大”的作用。随着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北京生物医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推动实现“十二五”末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1800亿元,进一步向成为北京支柱产业迈进。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