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卵巢癌难发现,早期症状别忽视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5-22 18:53:27 热度:880

□ 刘  晨

  近日,宣布切除乳腺后,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透露,由于自身携带BRCA-1的基因,令她可能患上乳腺癌及卵巢癌,因而在完成乳腺切除手术并重塑乳房后,她决定继续进行卵巢切除手术,以彻底降低致癌风险。
  妇科恶性肿瘤,又称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包括外阴、阴道、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恶性肿瘤。三大妇科恶性肿瘤即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是影响妇女生命的主要顽症。
  卵巢是女性生殖腺,产生卵细胞并有内分泌功能。成人卵巢约4厘米×3厘米×1厘米大小,绝经后逐渐缩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高雨农主任医师说,卵巢体积虽小,却是肿瘤最易发生的器官,在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中,其发病仅次于宫颈癌,位居第二。卵巢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由于卵巢肿瘤深藏于盆腔,临床表现隐蔽,就诊者70%~80%已属晚期,预后极差,虽历经数十年的努力,5年生存率也只有30%~40%。
  卵巢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雨农介绍说,影响卵巢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和内分泌因素。
  遗传和家族因素  20%~25%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有家族史。所谓家族聚集性卵巢癌是指一家数代均发病,主要是上皮性癌。
  内分泌因素  卵巢的排卵与修复的过程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卵巢癌的预防与早检
  虽然卵巢恶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预防难度较大,但若能积极采取下述措施,会有所裨益。目前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仍然是世界性难题。
  高危因素的预防  大力开展宣教,加强高蛋白、富含维生素A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
  开展普查普治  30岁以上妇女每年应进行妇科检查,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以排除卵巢肿瘤。若配合B型超声检测、血清CAl25及AFP检测等则更好。
  早期发现及处理  应用血清CA125检测、盆腔B超等。卵巢实性肿瘤或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者,应及时手术切除。青春期前、绝经后或生育年龄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若发现卵巢肿大,应考虑为卵巢肿瘤。盆腔肿块诊断不清或治疗无效者,应及早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凡乳腺癌、胃肠癌等患者,治疗后应严密随访,定期做妇科检查。
  卵巢癌治疗后要长期监测
  高雨农提示,卵巢恶性肿瘤易复发,应长期予以随访和监测。
  随访时间  术后1年内,每月1次;术后第二年,每3个月1次;术后第三年,每4~6个月1次;5年以上者,每年1次。
  监测内容  临床症状、体征、全身及盆腔检查。进行B型超声检查,必要时做CT或MRI检查。肿瘤标志物测定,如血清CAl25、AFP、HCG等。对可产生性激素的肿瘤检测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
  卵巢癌的早期症状
  卵巢深居于盆腔,在子宫两侧,一旦生长肿瘤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转移扩散,严重影响预后。高雨农说,过去认为卵巢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多,实际上常忽略了一些不大引起重视的症状,即所谓“卵巢癌三联征”。
  年龄  卵巢上皮癌多发生在40岁以上,此时如出现不适,应特别警惕。但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平均年龄为19岁,15岁以前幼女发现肿瘤,80%为恶性。
  腹部不适感  包括消化不良、腹部发胀、腹增粗、感觉裤腰紧小,尤其在进食后肠胃胀气。约2/3卵巢癌患者合并有腹水,有明显腹胀患者往往已有腹水,尤其是肥胖妇女,常被误认为是因肥胖脂肪增多所致,故不应忽视。
  卵巢功能障碍  月经量增多或月经紊乱。如有内分泌功能肿瘤,可表现为雌激素或雄激素分泌过高。上皮性癌中尤以卵巢内膜样癌常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
  卵巢癌的治疗
  高雨农说,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外加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
  手术  手术起关键作用,尤其是首次手术更重要。一经疑为恶性肿瘤,应尽早剖腹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手术范围。对晚期病例应放弃既往仅做剖腹探查及取活组织检查的观点,尽量争取手术治疗,任何明显的肿瘤病灶均应予以切除。
  化学药物治疗  为主要的辅助治疗。因卵巢恶性肿瘤对化疗较敏感,即使已广泛转移也能取得一定疗效。既可用于预防复发,也可用于手术未能全部切除者,患者可获暂时缓解,甚至长期存活。已无法施行手术的晚期患者,化疗可使肿瘤缩小,为以后手术创造条件。
  放射治疗  为手术和化疗的辅助治疗。无性细胞瘤对放疗最敏感,颗粒细胞瘤中度敏感,上皮性癌也有一定敏感性。无性细胞瘤即使是晚期病例,仍能取得较好疗效。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