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5-31 12:41:37 热度:1439
□ 李京生
一位友人出差回来买了几条金钱白花蛇准备泡药酒,让我鉴别一下。我仔细看了看,其中一条蛇身的白色环纹与其他蛇不同,用指甲刮一刮,白色即掉,竟然是用白漆涂的。金钱白花蛇又名“小白花蛇”,蛇体盘径如古代所用的铜钱大小而得名,因来源少、价格高,常有不法商贩以其他蛇类冒充,应着重加以鉴别。
金钱白花蛇来源于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etus(Blyth)除去内脏的干燥幼体;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该药性味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能;用量2~5克,研粉吞服1~1.5克。
金钱白花蛇药材呈圆盘状,盘径3~6厘米,蛇体直径0.2~0.4厘米;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色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质量以头尾齐全、色泽明亮、盘径小者为佳。
值得注意的是,银环蛇为毒蛇,生活在平原、山地或近水沟的丘陵地带,其蛇毒为强烈的神经毒,毒性很强,人们夏季在南方地区进行旅游等野外活动时应注意防护。人被银环蛇咬伤后局部有麻木感,随后会出现神志不清、全身瘫痪、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被咬后应尽快注射抗银环蛇毒血清。
目前,在药材市场上可以见到一种银环蛇的成体加工的药材,称“大白花蛇”,盘径达15厘米,蛇体较粗,直径达2厘米。因与传统用药习惯和《中国药典》规定不符,此种不宜做金钱白花蛇药用。此外,金钱白花蛇常见的伪品多以其他蛇幼蛇、拼接蛇用褪色药水或油漆将蛇身涂成白色环纹等冒充。
赤链蛇: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Dinodin rufozonatum(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幼体。本品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上唇鳞8片(偶有7片),颊鳞1片,入眶;头背黑色,鳞缘红色,体背部黑色或黑褐色,可见多数红色横斑纹,背鳞平滑,仅后段l~3行微起棱,脊鳞不扩大;体侧有红黑色相间的点状斑纹,尾下鳞双行。
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Bungarus tasciatus(Schneider)除去内脏的干燥幼体。本品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口内有沟状毒牙,上唇鳞7片,鼻孔开向两侧,无颊鳞;头背及背部棕褐色,有金黄色宽4~5鳞片的横纹,背鳞平滑,通体15行,尾下鳞单行。
铅色水蛇:为游蛇科动物铅色水蛇Enhydria plunbea(Boie)除去内脏的干燥幼体。本品呈圆盘状,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上唇鳞8片,颊鳞1片,不入眶;头背及体背黑褐色,具铅色光泽,脊鳞不扩大,尾下鳞双行。
渔游蛇:为游蛇科动物渔游蛇Natrix poscator (Schedider)的除去内脏干燥幼体。本品呈圆盘状,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上唇鳞9片(偶有8或10片),颊鳞1片,不入眶;头背及体背棕褐色,脊鳞不扩大,尾下鳞双行。
水赤链游蛇:为游蛇科动物水赤链游蛇Natrix annularis(Hallowell)的除去内脏干燥幼体。本品呈圆盘状,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上唇鳞9片(偶有8片)黄白色,鳞缘黑色;颊鳞1片,不入眶;头背灰棕色,体背灰褐色,可见多数黑色横斑纹,背鳞平滑,脊鳞不扩大,尾下鳞双行。
拼接蛇:用金钱白花蛇蛇头与其他蛇的蛇身拼接或金钱白花蛇的蛇身与其他蛇的蛇头拼接,这种拼接蛇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一次就查获了几百条。这类伪品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颈部与蛇身颜色、鳞片大小变化、连接不自然;放入水中泡软后除去竹签或细铁丝,蛇头部即与蛇身分离。
(本文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及鉴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5
2025-05-04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