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6-27 11:36:56 热度:879
本报记者 徐美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今年开展科技创新五小活动以来,截至4月底,各护理单元上报“五小”项目共55项,其中护理治疗类11项,护理工具类18项,人文舒适类26项。此55个项目均以“易拉宝”的形式进行全院展示。
小发明:石氏中药湿敷带
曙光医院石氏伤科是上海市15家海派中医药传承基地之一,医护人员在石氏伤科理论与经验用药的基础上,创制了石氏中药湿敷带,带中含有香樟木、苏木、红花、艾叶、油松节、伸筋草等11味药材,制作简单,取材方便,经济实用,尺寸大小可因人调节,患者卧床亦可接受治疗。临床使用之后,患者感觉舒适且方便,解决了腰部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的限制。
小创造:中药退热贴
急诊科护士创制了中药退热贴,运用含麻黄、薄荷等5味中药的中药退热方剂,外敷于外感发热患者的额头及太阳穴30分钟,通过中药外敷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发汗、祛风解表、凉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起到退热的效果,据临床统计,传统冰敷退热率为60%,而中药退热贴退热率可达97%。中医抗霉口腔护理液,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择药方,温热重型方主要有苦参、黄芩、虎仗、公丁香等7味中药,阴虚苔少型方有苦参、知母、薄荷、丹方等7味中药,使用中药制成的口腔护理液,有利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雾化患者口腔霉菌感染的防治,临床患者使用后,感觉口腔舒适,大大提高了口腔的治愈率。
创伤急救科的护士们研制了香敷联合穴位按压腕带,其目的就是将香敷疗法与穴位按压相结合,降低全麻术后病人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这小小的腕带,将运用中医经络治疗的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腕带中放置陈皮、藿香等中药,运用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将,具有理气运脾、调中快隔等功效,同时也运用了内关穴按压功用起到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作用,降低全麻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病人反馈良好。
小革新:床头角度测量具
“五小”项目除在中医中药方面苦下功夫外,护理临床中工具的设计与创新也成为项目中的一个亮点。3B病区设计的“床头角度测量具”以照片打印纸、细绳等为原材料,利用重力杠杆原理来直接测量床头角度,其测量范围为0°~90°,具有直观性强,一目了然,精确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研发的主要目的是使用自制的床头角测量具,可以根据需求来调节床头的角度,以确定患者体位是否合格,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半卧位,保持各种引流管引流畅通,减轻伤口张力,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手术室设计的“地面吸水盘”,针对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手术术中因冲洗液渗透至地面造成的积水问题,传统解决地面积水的方法是采用棉布类手术巾,其吸水性差,耗费量大,增加人力。为克服传统方法的缺陷,手术室护士大胆创新,采用圆形聚乙烯材料制作,上嵌多条凹槽,连接负压吸引,可吸尽术中渗透至地面的大面积积水,不耗费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小改进:“随心背”人性化设计
“五小”项目的最重要的宗旨还是以患者为中心,使医疗服务更人性化。血透室推出的“随心背”根据人体上身曲线设计,采用创新的腰托式结构及可调节背带式弹力面料及背部H型聚力交叉点的合力,同步牵引、均衡稳固,对于自由活动的患者可在行静脉输液时佩戴此“随心背”,解决患者在静脉输液时因需要制动穿刺侧手臂而产生的行动困扰。血透室的“随心背”以其独特的构思和良好的使用前景获得特等奖。
西院门诊将弹力绷带和胶布相结合,制作的“多关节弹力护具”代替传统绷带,应用于关节包扎,可反复多次使用,便于患者一人独自操作,不易滑脱,保持关节功能位,提高患者使用舒适度。17病区设计的“实用女性接尿器”将一个1.5升大小的牛奶桶及一段42厘米氧气鼻导管进行裁剪制作,制成可以站立排尿的女性尿壶,减轻肛肠科术后下蹲引起的伤口疼痛及肌肉紧张。
“五小”虽小,却独具匠心,特点凸显:一是贴近临床,改进了护理工作中的难题;二是贴近患者,使医疗服务更人性化;三是充分利用中医院的优势,改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展现中医中药特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五小”活动的发明创造,是曙光医院医护人员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与科研领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8-03
2025-08-02
2025-07-29
2025-07-27
2025-07-21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