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31 09:50:41 热度:1278
□本报记者 陈 飞□
在医改中,地市级医院身处省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夹缝”:与下相比缺乏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与上相比缺少人才、技术、科研等资源,面临被边缘化的挑战。这种“洼地”现象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记者近日在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采访时发现,其在医改中面临的困境、进行的探索很具代表性。
让贫困患者看得起大病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人口800多万,医疗市场盘子大,是医院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需求主体——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又成为制约。在该院院长、党委书记周沛兴看来,医院竞争包括质量、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医院和患者对价格更敏感。
记者在该院看到,一位患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几年前曾做过手术,花了五六万元。这次复发虽然疼痛难忍,但他不愿意再去做手术,一是“受罪”,二是“太贵”。而该院疼痛科运用改进的微创技术,不但帮他解除了病痛,费用也只有不到1万元。
对于一家身处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医院来说,搞前沿的基础科研不现实,而瞄准临床应用,真正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能为医院带来口碑和利润。
降低医疗成本和价格对地市级医院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一次,周沛兴的一位亲戚在医院附近的药店买了一种降压药,价格是5.6元,而该药在医院按统一招标采购价加成后售价是11.5元。他知道后,立刻按照药品包装上的电话打给厂家,要求按给药店的价格供货。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
“老百姓看医院的药比药店贵那么多,就认为钱是被医院赚了,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周沛兴说。
探索特色科室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疼痛临床培训定点医院、河南省疼痛治疗中心,信阳市中心医院疼痛科,已经走过了26年的历程,也是该院名气最大的科室。而作为新兴的一级临床科室,疼痛科2007年才被原卫生部列入医疗机构诊疗科目。
该院副院长、疼痛科主任吴成富1986年大学毕业来到该院麻醉科工作时才21岁。临床中,他发现很多病人被各种慢性疼痛折磨却没有得到治疗,于是开始钻研疼痛医学。1987年,他单枪匹马,在和外科共用一张诊桌的情况下设立了疼痛门诊。1988年,吴成富在手术室门口走廊里加了3张床开始收治住院病人,算是有了疼痛科“病房”。
在医院支持之下,该科已经发展到50张床位、36名医护人员,拥有独立的微创手术室。该科还是无红包、无促销药品、无病人投诉的“三无科室”,20年来收治万余名住院病人,无一例投诉。
但是,让院长、科主任忧虑的是,做强专科依赖医、教、研的结合和支撑,而信阳这样的地级市并没有医学院校作为平台。目前,该院通过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大学医学院建立协作关系,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等方式,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内部激励亟待外部机制扶持
“医改不仅是医院和卫生部门的事,应该是政府行为,核心是政府投入。”周沛兴说,目前,地市级公立医院的改革主要还是调整医院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通过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医院发展壮大。
2002年周沛兴上任之初,改革首先从精简机构、竞争上岗开始。科室负责人竞聘考评满分100分中,评委打分占50分,民主评议占30分,考试成绩占20分。他认为,这种考评方式有利于选拔有能力、肯干事的学科带头人。
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必须要让医务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该院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大幅增加津贴,但津贴不是固定的,且有附加条件。如,职务津贴是个人绩效工资的25%,而非与头衔挂钩。该院从2002年起发放学历、职称双津贴,本科学历100元、硕士200元、博士300元,中级职称100元、副高职称200元、正高职称300元,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副主任医师每月因此可以拿到400元。但这不是旱涝保收,一旦医务人员有被投诉、考核不合格等情况,将被停发1个月到12个月不等的津贴。
一系列内部激励制度的建立,使信阳市中心医院在区域医疗机构的竞争中逐步壮大、领先。目前,该院已发展到2000张床位,有1850名职工,年门诊量达70多万人次,住院患者4万多人次,手术超过1万例。但随着运行成本的增加,医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身处贫困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微乎其微。
“医院太难。”周沛兴认为,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外部体制、机制的问题。“改革急需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义,明确政府责任和投入。”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