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时报 时间:2012-03-22 23:57:43 热度:1290
新闻背景:广东东莞规新出规定,为应对“医闹”,医院可配钢叉、催泪剂,此举引来民众与媒体的广泛热议。
对于医患纠纷的防范,在东莞达到新的高峰。钢叉和催泪弹装备到位之后,纠纷会不会由此“被防范”呢?答案连傻子都知道。
“医怨”之“怨”,绝非单向。医者的血泪,患者的生死,将它浇铸成越来越锋利的刀尖,令人胆寒,又岂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高调所能化解?
时至今日,我们听到的,尽是各自无休无止的牢骚与委屈,从人性到体制,罄竹难书,却于事无补。为什么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法治失灵、道德失灵?
让人不解的是,对于种种医患纠纷(医方谓之“医闹事件”,患方谓之“医生失德”),媒体报道往往都只到冲突激化打止,却少见事后的分析回访,对来龙去脉的梳理。于是,每一起纠纷都是新的,血还是血,泪还是泪,却不见有血与泪的教训。
小悦悦事件之后,卫生部出了一本《老年人防跌指南》,虽被人讥为“开错药方”,但其思路并不离谱。假如能对千千万万起医患纠纷仔细整理分类,把最容易触发怀疑、对立、冲突的关节勾画出来,针对每一处敏感点予以重点标示,辅之以给力的第三方咨询和公证,是不是很多纠纷就可能“治于未病”呢?
它们的花销,应该不会比钢叉和催泪弹高吧?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3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