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25 23:13:51 热度:765
●通讯员 李鸽伶 陈旭拉 本报记者 俞 欣
“富裕”是人们印象中温州市的代名词,可在很多山区并不是这样。该市双峰乡老鼠嘴村地里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尽管这样,这里却有位扎根37年的乡村医生汪永米。
论文获奖受邀到美国开会
汪永米高三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去世。离世前,母亲嘱托他以后要学医治病。
1977年高中毕业后,汪永米经过培训和考试,回到老鼠嘴村当起了“赤脚医生”。“那时谈不上什么行医执照、执业证书之类的东西,医学知识掌握多少也可想而知。”汪永米笑道,刚当村医那会儿为村民们看病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边学、边治、边提高”。
为更好地治病救人,汪永米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技术,进修、考赤脚医生证、参加专业脱产学习等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周边村庄来找他看病的村民逐渐多了起来。
并未止步于此,汪永米开始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转化成文字。1996年3月,他的论文《针刀注射疗法诞生记》荣获“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并应邀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学术交流会。这一消息成了村民茶后饭余的热门话题:“原来村医写的东西也能获国际奖项,还要去美国开会呢。”村民心中多了一份钦佩。
少花钱治好病
村里大多数人的家境并不宽裕,汪永米便为病人着想,能用便宜药的不用贵药,能用片剂的不用针剂。少花钱治好病,受到不少村民的肯定。
村民要佘账的、少钱的,他从没说过一个“不”。这么多年来,给多少位村民减免过药费,减免了多少,他已经记不清楚了。记者从他那本近乎发黄的记账本上看到,3元、5元、10元……总共有近万元。
对佘账这事,汪永米觉得,“先治好病是最要紧的,钱以后可以慢慢还”。可事实上,如今村民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他却从来没有主动催收过。
坚守是最美的风景
“汪大夫,快来啊!”2009年8月6日中午12时左右,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从卫生室外传来。汪永米条件反射一般,拿起急救箱,冲出门就随来人奔去。一路奔跑2公里后,他到了病人家里,只见病人嘴唇紫绀,心跳和呼吸停止。他迅速将病人放在地上,朝其胸前区拳击3次,为其清除口腔呕吐物。呼吸道畅通后,他又实施了胸外心脏按压抢救。18分钟后,病人神志逐渐清醒,心跳恢复,他又陪同其家属一起将病人送至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最终唤回了病人的生命。
这样的例子在汪永米的行医生涯中经常出现。37年间,虽然卫生室几经更名,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仍然毫无怨言地坚守在这里。
有着高超的诊疗技术,还在国际上获过奖,汪永米原本可以离开偏僻、贫困的老鼠嘴村,但他还是选择了坚守。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3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