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6-10 09:30:03 热度:818
本报记者 王 丹
“由于生物靶向药物仅仅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因此能够完全杀死肿瘤细胞、靶向性强且低毒高效的化疗药物或将成为人类战胜癌症的重要武器。”日前,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一病区主任胡毅教授提出上述观点并表示,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让公众正确认识该治疗方法,且确保化疗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胡毅提出,当前我国临床中大约有80%肿瘤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因此化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以小细胞肺癌为例,由于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控烟效果不尽乐观等,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局限期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可达到75%~90%,广泛期可达到50%左右。
胡毅表示,靶向药物为肿瘤治疗带来希望。以晚期肺癌为例,21世纪初,采用紫杉醇等三代化疗药物与铂类药物联用,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8个月~10个月;近年来,采用培美曲塞和铂类药物联用,患者中位生存期首次突破12个月,而携带驱动基因的患者如使用靶向药物,中位生存期能够达到3年甚至更长。然而,即便如此,由于肿瘤患者从靶向药物中获益,前提是携带驱动基因,因此,在靶向药物研发活跃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也仅有20%左右的患者能够从中获益,且有较高的耐药可能,因此,靶向药物并不能被视为肿瘤内科治疗的最终选择。
如何合理使用化疗药物以及靶向治疗药物?胡毅授以肺癌为例介绍说,患者入院确诊癌症后,首先应进行驱动基因检测,如结果提示阴性,只能使用传统化疗方法,待病灶缩小后,或可选择放疗和手术治疗。如提示阳性,应首选靶向药物治疗;如患者在应用靶向药物一段时间后出现耐药,应再取肿瘤组织进行驱动基因检测,根据结果或换用其他靶向药物,或转而选择传统化疗药物;对于后者在应用一定疗程化疗后,还可以通过驱动基因检测换回靶向药物治疗。此外,在上述内科药物治疗期间,还可以根据患者主诉随时进行手术、精确放疗等局部治疗。上述这种序贯治疗方式则体现了最新的肿瘤治疗理念以及临床通行治疗原则。
对于当前公众“谈化疗色变”的现状,胡毅坦言,传统的蒽环类、紫杉类细胞毒性药物确实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皮疹、肝肾功能异常、心脏毒性、胃肠道症状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化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一系列低毒高效药物进入临床。例如,培美曲塞是当前治疗非鳞癌的首选化疗药物,患者在应用药物后仅出现轻度呕吐甚至不出现胃肠道反应,同时仅有2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严重骨髓抑制,与紫杉醇等传统化疗药物50%左右的骨髓移植发生率相比,明显降低。很多80岁、90岁的肿瘤患者依然可以耐受该药物。
胡毅表示,靶向药物在一段时期内无疑还是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方向。目前针对EGFR野生型基因,以及K-ras突变的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可以预测,未来靶向药物将向着不同阶段应用不同靶向药物,单一药物作用于多种靶点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