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7-03 13:57:12 热度:1236
□ 高会军
期末考试临近,在“临阵磨枪”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选择功能性饮料“提神醒脑”,希望取得较好的成绩。不过,经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功能性饮料不够了解,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应引起重视。
误区一:当作“复习神器”
由于“红牛”、“乐虎”等功能性饮料具备一定的提神作用,很多学生表示饮用后“有效果”、“有精神”,因此,将功能性饮料誉为“复习神器”,甚至当作学习考试的“必备工具”。
误区二:代替日常饮水
不少学生在考试复习阶段,尤其是在中高考前夕,大量饮用功能性饮料,一些考生每晚饮用一两瓶,甚至五六瓶。一位去年参加中考的考生说:“去年考试我每天晚上都得喝几瓶,全靠这些饮料‘顶’过来的,现在也经常喝。”还有很多学生,只饮用功能性饮料,不爱喝水。
误区三:危害忽略不计
多家媒体曾报道过多起饮用功能性饮料后死亡的案例,这说明功能性饮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以饮料中主要成分咖啡因为例,如果超过中摄入量(300~400毫克/天),可能会引发焦虑、烦躁,甚至会危及生命。这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学生而言,危害可能更大。但是目前家长和学生以及教育机构和监管部门都还没有意识到功能性饮料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议
从短期来看,应加大教育引导。教育部门要担负起正确引导的责任,与工商部门沟通协作,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中高考前夕,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看待功能性饮料,做到不依赖、不盲从,避免学生过量饮用对身体造成潜在伤害。
从中期来看,应严格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功能性饮料的审批程序,规范功能性饮料的包装说明,要求必须标明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并对每天建议饮用量做出明确提示;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大功能性饮料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对普通饮品冒充功能性饮料的,严打重罚;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内食品的监管,确保功能性饮料来源渠道合法。
从长期来看,应建立完善标准。目前,在国家标准《软饮料的分类》中并没有“功能性饮料”这一类别。以现有的《运动饮料标准技术要求》去衡量功能性饮料显然不妥。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功能性饮料行业标准,从源头规范厂家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广大考生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6-14
2025-05-06
2025-04-22
2025-04-15
2025-04-04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