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陈艳梅:淡泊名利 行医问苦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2-06-19 07:24:42 热度:1475

本报记者 袁 泉

  她为乡亲们免费体检、义诊、送药,为残疾人和五保户组建特殊“家庭”,为低保户免费治疗,哪里有患者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就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克山镇城西村卫生所所长,现年50岁的陈艳梅。
  小诊所成“救助站”
  1996年下岗后,陈艳梅承包了城西村卫生所。卫生所不大,但只要在这里看过病的人都知道,这里是先治病后提钱。不管哪里的患者,向来就是有钱就给,没钱就免。对于五保户和困难户,陈艳梅更是从来都免收医药费。
  克山镇远东社区栗亚玲,因患重病做过3次大手术,花光了家中的积蓄,现在只能同年迈的母亲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正当母女二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陈艳梅带着医疗器具和药品来到栗亚玲家。看到栗亚玲家中缺米少面,她当即到外面买回了一袋大米、一袋白面。从那以后,陈艳梅便成了栗家的常客。
  低保户程淑娟做过肾移植手术,丈夫下岗又患糖尿病,陈艳梅得知后,立即为程淑娟夫妇送医送药,并送去500元为他们夫妇购买日用品。此后,程淑娟夫妇二人治病和日常用药都由陈艳梅负责。多年来,陈艳梅不知多少次将程淑娟夫妇从鬼门关夺了回来,程淑娟夫妇逢人便说:“陈艳梅不仅治我们的病,还救了我们的命啊。”
  组建“特殊家庭”
  在城西村,有这样8个人,他们分别来自4户不同的家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这些人中有的是聋哑人,有的痴呆,有的是脑血栓后遗症。2006年,陈艳梅找到村里,提出想要将这4户家庭组建成为一个特殊“家庭”,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照顾他们,而且让他们之间也相互有个照应。
  于是,村里出钱租房子,陈艳梅则“承包”了这些人的生活和医治。过年了,她包好饺子送到“家”中;过节了,她按节令买好东西,送到“家”中;“家”中的成员生病,陈艳梅诊所里的上千种药品无条件供给……多年来,陈艳梅为他们免费提供的药品有1万多元,为了这个“家”,她操了很多心,费了很大力。
  52岁的隋明患脑血栓十多年并丧失劳动能力。2010年大年三十,隋明病情加重,陈艳梅将他接到自己家中,一日三餐,隋明想吃啥,她就做啥,每天都守护在病床前,直到隋明病情好转。一提起这些,隋明就老泪纵横:“如果没有陈医生,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陈艳梅为了这个“特殊家庭”,经常忽视了自己的家,小外孙女从小就由亲家母照看,家里的所有事情全都交给了丈夫打理……为此,陈艳梅感觉很愧疚。但“特殊家庭”里的成员快乐地生活又让她很欣慰。
  村民们的“药匣子”
  “身为下岗职工,最了解弱势群体之苦。”有过下岗经历的陈艳梅对百姓看病难深有体会,“小病扛、大病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是农村最头疼的事,我所能做到的就是让村民有病及时就诊。”
  卫生所成立之初,村民的保健观念淡薄,村民的健康体检问题让陈艳梅很伤脑筋。为此,她经常到村民家中做工作,让村民养成没病防病的观念。
  十几年来,陈艳梅给自己立下规矩:要算计着给病人开药,给病人省钱。能吃口服药治好的就不给打针,打几次针能好的就不给输液。为了减少药品进货的中间环节,她尽可能直接从哈尔滨等大城市进药,把药品价格降下来,让村民得利。
  2006年,陈艳梅的卫生所被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村卫生所,陈艳梅又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原卫生所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村民就医不便。2010年,陈艳梅自筹资金改善就医环境,还在卫生所设置了诊室、治疗室,添置了药架、药柜等设备。
  有人为陈艳梅算过一笔账,她每年免收、少收的钱至少有上万元,这十几年就是10多万元。有人劝陈艳梅:“开诊所也是为了生计,这样做是不是太傻了。”听到这些,陈艳梅笑着说:“行医而不问苦,就没有医者仁心,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