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9-29 23:01:02 热度:51 播放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世界心脏日:守护心脏瓣膜 把好“生命之门”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彭韵佳
随着我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面临新挑战、新要求。中国心脏大会2025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5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明显增长,相较于上年增加了16.4%。
什么是心脏瓣膜病?如何守护好我们的“心门”?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记者进行了采访。
心脏通过规律跳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心脏瓣膜则如同“单向阀门”,确保血液不会倒流。当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情况时,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当前,我国约有2500万名患者受心脏瓣膜病影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介绍,心脏瓣膜病在早期阶段症状非常隐匿,很多患者会将体力下降、容易疲劳等情况,误认为是衰老现象。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部分人会出现平躺时憋气等情况。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关注心脏瓣膜疾病对于全身健康至关重要。
8月11日,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馆乡魏市村,重庆市酉阳县天馆乡卫生院医生敖林叔给村民量血压。新华社发(冉川摄)
目前,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三高”、不良生活方式等是心脏瓣膜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三高”、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张戈军介绍,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进行初步判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发展,电子听诊器录音、人工智能识别等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但随着技术进步,微创外科、介入治疗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黄焕雷及其团队正在进行瓣膜手术。(受访者供图)
面对心脏瓣膜病,不少患者都会关心什么时候应该做手术。
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及冠心病外科主任黄焕雷介绍,对于患有重度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的患者来说,出现明显症状需要做手术,如没有症状则需要医生做判断。
目前,心脏瓣膜置换主要有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其中,机械瓣膜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膜可以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使用寿命有限,一般在12至15年。不过,随着新型干瓣等技术的出现与不断迭代,生物瓣膜的使用寿命也在逐步延长。
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黄焕雷说,这需要参考患者年龄,再结合病人体质等情况综合判断。如50岁以下的患者应考虑机械瓣膜,50至60岁的患者可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深入实施,医疗体系正展现出对老年群体更深入细致的健康关怀。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不断完善,更多创新产品有望为患者带来福音。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8
2025-09-28
2025-09-28
202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