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刘建平:有些高血压,病根在颈椎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3-01-16 12:14:08 热度:119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刘建平教授

  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神经血管分布交错密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疾病似乎与颈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关系密切。其中,因颈椎不好而出现高血压,就很常见。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和颈椎的退行性变逐步加重。一旦头位改变时,第二颈椎变尖的钩突或椎体发生退行性变化,就容易碰上旁边的椎动脉,从而影响同侧椎动脉的血液供应。如果对侧的椎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不足以代偿供血,就容易出现眩晕、呕吐、眼花等,并伴随有血压升高或降低的现象,尤以血压升高为多。因而这被称为“颈源性高血压”。有数据显示,这类高血压多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45岁以上高血压合并颈椎病变的发生率为82.3% 。
  这类高血压有些“特别之处”。如患病初期,患者的血压升高或降低,往往与颈椎病发作同步。多是出现颈后部疼痛、头痛或头晕等颈椎病症状时,血压异常改变;头颈部症状缓解后,血压亦随之平稳。
  而且,颈椎病和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往往并存。这也导致这类高血压极易误诊。不少患者按普通高血压病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误以为是降压药效果不好,不断更换药品。但其颈椎病的症状一旦得到改善,血压便趋于稳定。
  因此,对于长期高血压、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家庭中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症状发作有类似颈椎病特点的人,不妨查查颈椎,拍摄一下颈椎X线片或颈椎CT片,即可找到元凶。
  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一般,不建议这类患者吃大量降压药。因为血压快速下降,降得过快过低,会导致脑部血液灌注量突然降低,可能会加重脑缺血。对于这类患者,反而应着力于缓解颈椎症状。如果血压升高太快太明显,则可以用些短效降压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此外,这类患者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减少精神压力,以稳定血压。还可以到正规医院骨科,进行推拿、按摩、牵引等,以达到治本。
  要防住颈源性高血压,预防颈椎病是关键。中老年人要注意头颈部姿势,不要长时间低头工作、看电视,过30分钟要抬头,活动一下颈部。习惯低枕睡眠,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爬山、游泳等。必须提醒的是,不正确的运动方法可能会加重椎间盘负重,如民间流行的头部“米字操”等,在运动时需要用力摇动头部,极易造成椎动脉缺血,损伤周围组织,加重头昏、头晕,极易诱发短暂性晕厥。颈源性高血压者要避免这类运动。▲

(责任编辑:周红)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