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3-14 12:18:06 热度:1021
□ 郭艺芳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新近,美国内分泌协会(ENDO)发表声明,对作用于肠促胰素途径的两种降糖新药西格列汀与艾塞那肽可能增加胰腺炎的风险提出了警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更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但一些学者对此反映强烈,质疑这一声明的严谨性,甚至认为有市场因素参与其中。诚然,自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问世伊始便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最具推广前景的降糖新药。短期临床应用显示,此二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与心血管安全性,甚至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心血管系统发挥有益影响。必须指出的是,仅仅基于上市前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以及上市后短期的数据评估,远不能够充分论证一种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影响。因此,针对药物上市后的临床应用数据进行持续性监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各种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质疑从未中断,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是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进步。若没有这些质疑与批判,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就难以得到可靠保证。半个世纪前,正是Kelsey的质疑与坚持,使沙利度胺停止销售,进而避免了更多海豹肢畸形儿的诞生,同时也催生了新药试验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年前,正当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片)风帆正起、一路高歌之时,关于其增加女性骨折风险与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质疑接踵而至,并最终导致了该药在多国的撤市。同样,如果没有10年前Nissen等人对万络(罗非昔布)心血管安全性的质疑,该药很可能早已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止痛药物之一,成千上万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将会处于该药的严重威胁之下。
质疑不等于否定,质疑只是提醒我们更多关注。10余年前Pahor关于钙拮抗剂可能致癌的质疑以及几年前Sipahi等对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致癌的质疑,并未影响到这些药物的应用。当经过更多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排除其安全性问题后,反而进一步巩固了这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
实际上不仅新药,很多应用多年的药物也常常经受各式各样的挑战。他汀类药物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石与核心,但近年来关于它们对血糖的影响存在很多争论。基于现阶段研究证据,他汀类药物对于糖代谢的不良影响可能确实存在,为此美国FDA也表示了关心并提出相应要求。但瑕不掩瑜,在获益风险平衡中,他汀类药的不足之处远弱于其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获益作用,因而并不会影响到其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有关药品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质疑具有积极意义。正是此类争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一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保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扬长避短,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措施。(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