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13-05-17 15:35:25 热度:955
制图/王斌
编者按
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小腹上赘肉一圈一圈……当职场人士努力“用青春赌明天”时,却面临着“过劳死”的风险。
本报近期联合长沙市疾控中心(长沙市健康教育所)开展的首次长沙市民“健商”大调查结果显示,仅31.5%的长沙市民能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在职场人群尤其是职场男性中,这一比例更低。
太多的职场中人不停地奔跑时,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如何在劳作中守住自己的健康?今日起,本报推出关注“职场健康”系列报道,请专家为职场人士支招。
记者 唐江澎 匡春林
5月13日下午,奥美公司北京分公司一名员工在办公室猝死;15日上午9时许,福州IT男小张下公交车后,突然晕倒在站台旁,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他们都只有24岁,花样年华就这样戛然而止。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们频频听到这样的职场猝死事件。
与此同时,被职场人士关注的,是连日来在网上疯传的“过劳死十大危险信号”。“至少有5条都符合!难道我快过劳死了?”不少职场人士对照自身发出这样的感慨。省内专家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传“十大信号”仅能代表人体劳累、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与过劳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但职场人士如有相关症状,需引起足够重视。
数据:我国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陈然认为,引起猝死的器质性病变可见于人体各种不同的器官系统,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诱因多是由于过度疲劳。
来自该院近半年来对市民的体检统计数据显示,其中血脂增高者26495人,血压增高者7995人,血糖增高者3502人,16岁至45岁之间的男性占25%~30%,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这些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这与他们精神压力加大、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嗜烟酗酒等有很大的关联。”陈然表示,一些中青年人平时没什么疾病,但如果长期处在高强度工作压力和持续熬夜等疲劳状态下,就很容易诱发潜在的心源性疾病,如劳累后胸闷、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提醒:“过劳死”不是病,基础病才要命
“发生猝死的人一般都有本身器质性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在过度劳累的基础上,加重了这些疾病,最后导致死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科柴湘平副教授表示,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网传的“十大信号”有参考作用。比如感觉疲倦、失眠,是在提醒你要适当放慢生活节奏,好好休息;熬夜、体重突然变化,是警醒你要改变错误生活方式,不要透支健康。
职场人士需引起重视的是,一旦感觉不舒服,应及时就医。然而,本报近期联合长沙市疾控中心(长沙市健康教育所)开展的首次长沙市民“健商”大调查结果显示,在4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能坚持每半年一次或每年一次体检的占60.1%;35.7%的被调查人群选择不舒服时才上医院,还有4.2%的人从不做体检。
建议:每天睡足8小时每周运动三五次
“中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猝死,因为他们工作节奏非常快,容易忽略发生猝死的先兆症状,以为只是工作累了或者没有休息好,然而,这种忽略往往是致命的。”陈然表示,若中青年人本身就患有冠心病、心肌炎、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心脑血管疾病,再加上常熬夜、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便可能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陈然建议职场人士,预防保健做好以下几点: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每晚睡足8小时,避免熬夜工作,避免精神紧张、大喜大悲;规律运动,应根据个人喜好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每次最好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3~5次;膳食方面,应以富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为主,做到按时进餐、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适时补充水分;不吸烟,少喝酒,因为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大量饮酒则可能使血压升高;定期到医院健康体检,职场人士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若检查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需及早干预。
典型案例
近年来青年突发猝死的案例
1.2011年3月23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一名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在他的微博上,多次透露自己“很累”、“很疲惫”、“工作很多”。
2.2012年7月17日,淘宝卖家“艾珺Aj”由于过度忙碌、作息不规律,导致体力透支,不幸在睡梦中突然离世。据了解,自2011年6月以来,已发生4起淘宝店主过劳死事件,4位逝者的年龄分别定格在24~26岁。
3.2012年8月1日,25岁的浙江某电台女主播郭梦秋在家中猝死,死因是感冒和剧烈运动而诱发了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据了解,她在1个月前曾有过胸闷、心跳急促等症状,虽然家人建议过她到医院看病,但因为工作繁忙,郭梦秋也仗着自己年轻,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4.2012年8月7日,国信证券资深保荐人代表郭熙敏,因工作压力大,积劳成疾而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往武警总医院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而身亡,该名投资行业的精英,去世时还不到33岁。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14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0
2025-05-06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