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大医精诚重创新 躬耕杏林铸品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7-11 12:36:41 热度:103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江苏省共建江苏分院,努力实现“创新大思路、凝练大项目、实现大联合、搭建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开拓大市场”的中医药创新发展目标。

  2013年6月2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成立大会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举行。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江苏省副省长毛伟明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揭牌。
  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了《促进江苏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合作协议》,明确了以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为依托,整合省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中药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同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
  一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具体指导下,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推进分院筹建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第一家分院,也是江苏省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队”。
  王国强在会上指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紧密合作,共建江苏分院,有利于中医药科技战线打破“围墙”,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优势科技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作用,有利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与江苏的资源、区位优势全面整合,全面开展中医药科技协作,促进江苏省中医药科研能力提升。分院建设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强调,分院建设要促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努力培养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医、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推动协同创新,加强探索,总结经验,作出示范。
  毛伟明指出,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江苏省共建江苏分院,对提高江苏中医药科技水平、推动江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标志着局省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江苏将积极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的发展,认真履行共建协议,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协调配合,按照“面向需求、整合资源、和合共进”的发展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支持,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集聚高端人才,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把江苏分院打造成为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让共建成果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在成立大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志勇宣读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对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的批复》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学术委员会、建设管理委员会名单。委员会由中科院院士和国医大师担任顾问,成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江苏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中药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关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分别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省科技厅和省卫生厅致辞。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层论坛同日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举办。
  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研究队伍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成立于1955年,下设15个研究所、6所附属医院及研究生院、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全院职工近6000人。
  建院近60年来,在中医药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新药开发、中医药国际交流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新世纪新形势新需求,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肩负起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为落实中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推倒围墙,整合力量,优势互补,和合共进”的科技体制创新的宗旨,在2011年6月举行的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中科院首次公布了全国建立分院的计划,希望通过“打破院所及地域壁垒,探索科研院所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搭建开放、流动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学科和领域整合重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院所”。这一计划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全国各省市中医药科研院所同仁的一致支持,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出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分院管理办法》,明确了分院建设的发展定位、基本思路和工作框架。
  奋进中的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叶桔泉为首任所长。上世纪60至80年代,与江苏省中医院合署办公,90年代初搬迁至红山路十字街100号;1995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挂牌;1998年,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更名为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是省属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开放性专业研究机构,也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该院目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研究院占地78亩,现有职工1100余人,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210名,博士、硕士导师35名,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26名,13位专家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4个。医院核定床位1500张,临床学科较为齐全,设有16个一级学科,31个二级学科。长期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打造特色品牌专科,其中消化科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心血管科、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单位,心血管科、骨伤科、妇产科、消化科、呼吸科、肿瘤科为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科、普外科为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研究院现有设备总值2.49亿,拥有MRI、DSA、64排CT、纤维支气管镜等先进仪器,可开展PTCA、ERCP、EUS、PELD等先进的诊疗技术,检验科作为华东地区第二家ISO15189认证单位,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此外,医院HIS、LIS、PACS等系统的全面启用,为临床路径与医疗质控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作为江苏省唯一专业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科研工作平台,包括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创制实验室,国家专利产业化江苏中医药试点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制剂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及中药制剂、中药药理毒理两个三级实验室,以及转化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中药化学资源、中药分析与代谢实验室和SPF级动物实验中心。依托科技平台,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合作进行基于磁共振技术开展肿瘤坏死亲和性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研究并建立江苏省道地中药资源标准物质与指纹图谱库,为地方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及技术支撑;硫熏变质中药材快速检测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在基于肠道菌的中药组分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细胞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有机结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近5年来,中标科研项目165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获发明专利23项,取得新药证书、临床批件等6个,发表论文1397篇,其中SCI/ISTP收载149篇。先后研发国内首例中药复方制剂——脉络宁注射液及清金颗粒、月月舒、乳康舒胶囊等近30个中药新药。
  医院坚持以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为立足点,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以换位思考的服务方式,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医疗活动全过程,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在全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中医特色护理,一批科室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和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医院运用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优化并实施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规范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通过对口支援,开展中医药公益服务,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惠民范围。
  努力实现中医药发展创新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的成立,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指示,抓住中医药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应科技创新的时代需求,满足民生健康,服务医疗改革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根据建设规划,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建设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形成联合攻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创新大思路、凝练大项目、实现大联合、搭建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开拓大市场”的中医药创新发展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院通过选派人员到江苏分院任职,加强实质性的合作,同时通过优先聘任分院符合条件的人员为客座研究员,并对分院开放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先整合分院科技力量组建创新团队,联合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手段加强合作、指导。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分院研究生导师通过申请,可以双向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江苏分院也将选派人员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习锻炼和交流。双方还将定期进行中短期科研与学术活动,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在人才、学科、项目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新筹建的转化医学楼建筑面积达七万平方米,它的建成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应用基础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的优势,努力成为引领全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研究的高地。
  大医精诚重创新,躬耕杏林铸品牌。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全体同仁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的建设为新的发展机遇,秉承“仁心、仁术、前沿、前驱”的院训精神和“中西合璧、德艺双馨”的核心价值观,为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在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征途上奋勇前进,再创辉煌。(毕磊   罗鑫)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