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3-07-19 10:42:51 热度:17294
2012年11月,陈竺到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调研
从一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到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享誉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再到中科院当年最年轻的院士、卫生部部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他的人生履历中一次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
2013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挂牌,宣告有着64年历史的国家卫生部名称终止使用。从2007年6月开始,陈竺在这座大楼里工作了5年9个月。
此时,陈竺的身份已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
1970年,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陈竺辗转来到江西省赣南地区信丰县,开始了6年的知青生活。每天收工后,父母都是上海医学博士的陈竺,总待在家里看父母寄来的医学书,常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1974年,21岁的陈竺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就会去找“陈医生”。
由于表现突出,1975年,陈竺被推荐到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勤奋好学的他毕业时各门成绩全是优秀,被留校任教。工作之余,他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医学文献。
1978年,陈竺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进修时,结识了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王振义发现,陈竺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写的病历十分仔细、准确,从此,他开始悄悄地暗中观察这个年轻人……
这一年,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爱才心切的王振义鼓励陈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陈竺夜以继日地自学大学课程,最终在600多名考生中获得总分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好成绩。王振义承受了很大压力,破格录取了这位没有上过大学的研究生。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选,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一年后,他开始在这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主修分子生物学。1989年,陈竺谢绝了法方的挽留,学成归来。他在自己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工整地写下:献给我的祖国。
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然而,归国初期,创业之艰苦超出了陈竺的想象。当时,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振义只是一个“皮包所长”,陈竺要建血液研究室更是缺人、缺设备,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陈竺,小小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黎明。
陈竺带领同事们边建设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体系,边开展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原理及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该病机理的研究。经过顽强拼搏,实现了我国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发现“零”的突破;并发现了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一组关键基因(RIG基因系列)。
1994年,当陈竺得知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庭栋教授等用砒霜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时间长短不一的完全缓解的信息后,便开始与哈尔滨同行合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癌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中。两年后,陈竺带领的研究小组与哈尔滨小组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血液》上发表论文,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发挥作用的。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个古老的药物,正式步入了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
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陈竺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靶向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并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
1995年,陈竺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这年,他只有42岁,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随后几年间,陈竺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参与组织协调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等。他所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无党派人士首任卫生部部长
2007年6月,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成为改革开放29年来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
在卫生部部长的任上,陈竺受到的挑战接踵而至,从接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大规模应急医疗救治的考验,到北京奥运期间医疗保障,再到接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处理,桩桩件件,无不是巨大挑战,而他应对从容,处置得当。
而就在媒体聚焦陈竺的非党员身份和科学家从政问题时,如何重整现实情况复杂的医疗卫生系统,怎样推动迫在眉睫的医改,这两个棘手问题也同时摆在了这位新任院士部长面前。
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安锡培说,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障制度,最早就是陈竺提出的建议。“陈竺做过赤脚医生,对农村非常熟悉。”安锡培说。
“中国医改如何定调,不是部长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但是作为卫生部门的一把手,能够把眼光首先盯在疾病控制与预防上,这充分显示了陈竺是一个非常懂行的卫生行政官员。”医改方案起草人之一的王虎峰教授对陈竺提出的高度重视疾控预防的观点,极为赞同。
事实上,陈竺对“未病先防”的观念早在30多年前当赤脚医生时就有体现。2003年非典刚开始肆虐时,陈竺就敏锐地看到了它的危害性,随即组织科研人员对非典病毒进行研究。5月13日,非典肆虐正甚时,他奉命亲率12名专家,奔赴广州和香港。在广东,在紧张的气氛中,陈竺戴着口罩,两天内访遍“重灾区”,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了非典病原样本,使中科院等专家组得以在第一时间公布非典病原基因结构分子进化规律,成为我国科技界在非典研究中发出的最强音。
非典平息后,他与21位院士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呼吁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之后,陈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表意见和建议。
“当看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卫生部的责任有多重……”陈竺认为,“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个人和社会三方关系的新框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围绕“医”“药”建言献策
2012年12月,陈竺当选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并于2013年3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竺曾表示,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是农工党两条工作主线,于是人们看到,半年多来,在农工党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会长的重要位置上,面对灰霾污染,他邀请环保、卫生、气象等相关部门、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他赶赴贵州,考察农工党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和“助医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他还率农工党中央调研组,赴上海、天津等地调研社会力量创办的医疗服务产业发展情况、商业保险服务健康产业的情况和集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情况……
“13亿中国人病有所医,人人都能够享有健康”是陈竺最大的梦想。
陈竺表示,现在经过几年改革,中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在这样的形势下,农工党的参政议政工作依然离不开“医”与“药”,农工党会继续努力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方面建言献策。
陈竺简历
(来源:新华社)
陈竺,男,汉族,1953年8月生,江苏镇江人,农工党成员,1970年4月参加工作,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1970-1975年 江西省信丰县、横峰县插队知青
1975-1977年 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
1977-1978年 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教师
1978-1981年 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血液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1984年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84-1989年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外籍住院医师,血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博士后
1989-1993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3-1995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1998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1998-2000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0-2007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国际科学院协作组织主席、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2007-2012年 卫生部部长(2010年当选中华医学会会长)
2012-2012年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卫生部部长
2012-2013年 农工党中央主席,卫生部部长
2013-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5-07
2023-08-24
2021-12-06
2021-08-28
2020-11-09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