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2-12 09:46:45 热度:663
这是个真事:某三甲医院科室常年招收进修大夫,科主任发现,科里最受欢迎的大夫竟是一位进修医生。他虽然医术一般,但成天面带微笑,没事就和病人聊天,甚至会帮病人从院外稍点东西,整个科的病人都喜欢他。进修结束时,病人们都对他依依不舍。说到这件事,有的医生不以为然,有的却开始反思,为什么我的医术水平高,病人却不认可?同样,一个建有现代化大楼和高档设施的医院,就是好医院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评判医生、医院的主体是谁?当然是病人。那么,如何看待和对待“病人”,把“病人”放到何种位置上,也就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评价了。
很长一段时间,“病人”二字更强调的是“病”,不是“人”,也就是说,原本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被贴上“病”的标签以后,就成了需要修理的机器。所有原本属于“人”的诉求,比如尊重、理解、温暖,就统统被忽略了,剩下的就只是冷冰冰的技术、仪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医术高超但态度冷漠的医生、一个硬件高档却不关心患者需求的医院,难以被称为“好医生”、“好医院”,就不足为奇了。
对人的权益的尊重,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多年以来,医院对“人”的忽略其实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人”的忽视。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病人权益的维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医院如何体现对人尊严的维护,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微小的细节里:病人查体时,是否有帘子遮蔽,以保护人的隐私;床头的卡片里,疾病的描述是否可以模糊一些;厕所的地砖昂贵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清理及时、没有异味;就医流程和窗口设置是否合理,别让病人楼上楼下地跑;挂号、收费处的工作人员动作麻利之外,少些冷眼和呵斥;医生工作再忙,语气也可以稍微温和一点、耐心一点,脸上有笑容,会让病人心里舒服很多……这是因为,病人到医院除了看病,更带着对疾病的恐惧、对生活的焦虑,他们的心灵远比身体更需要得到抚慰。
说到医学的功能,不由让人想起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上的名言,“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再发达,也有难以逾越的沟壑;人再长寿,也有离去的一天,只是,让这个过程温暖一些,舒服一些,才是一个“好医院”的使命。▲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3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