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2-21 16:44:43 热度:900
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针对我国食物与营养政策的制定和细化,有专家日前呼吁,尽早拿出我国人群营养基础数据,为适合我国居民合理营养素需求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让“中国数据”支撑国人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从食物生产、食品加工业发展、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营养性疾病控制5个方面,绘制出至2020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新蓝图。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旭对此认为,我国急需开展大规模的营养流行病追踪和干预研究,开展一系列人体营养代谢研究,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林旭举例说,《纲要》中的“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这个数值是全国平均值,无法体现年龄、性别、体力活动水平、个体差异和不同生理状况(孕妇、老人),因此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我们每日必需摄入量。由于在营养研究领域缺乏常态化的资助机制,我国人群营养基础数据非常缺乏,因而在制定我国居民营养标准时不得不大量借鉴西方国家数据。然而,中西方人群在膳食、遗传和疾病易感性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国外的数据是否适用于我国人群仍有待验证。
林旭表示,为获得有代表性和有信服力的数据,英、美等国家流行病学研究的追踪时间甚至长达几十年,而营养干预研究在几千到几万人群延续数年的规模。迄今,我国连一套人类营养代谢研究平台都没有。这种研究平台能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对人群进行营养、体力活动等干预和动态监测,是营养研究不可或缺的科研设备。在欧美国家,做人体营养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都有配备。为此林旭建议,我国应建立常态化的营养研究支持体系,加强营养研究平台建设,让营养研究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4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