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新思路引领脑疾病诊疗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6-05 11:31:23 热度:719

    由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近日召开,2000余名世界华人神经外科与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共聚一堂,充分展示了神经外科的最新学术成果。

保护认知功能 未来的重点任务

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王伟民

  神经外科是唯一能“零距离”接触人类认知和高级精神活动器官——大脑的临床学科。研究大脑功能结构与脑网络,尤其加强大脑功能和脑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组研究之后世界自然科学的热点。近年来认知科学与颅脑外科领域的交流合作,学科融合越来越紧密,有关认知功能与脑功能结构和脑网络,认知功能与大脑手术和脑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关注。
  2004年在首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报告了术中唤醒状态下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新技术,从而开始了我国神经外科医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大脑功能结构与认知科学的里程。
  如今,时隔十年,不仅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利用唤醒手术切除大脑功能区病变,而且不少医生利用多模态信息影像技术定位大脑功能结构,如利用磁共振静息态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功能网络定位,在对患者的高级神经功能与疾病状态进行诊断和实施手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研究成果已成为脑科学向临床转化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通过术中唤醒和皮层电刺激等定位大脑功能区的“金标准”,结合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显著提高术中脑功能区保护程度,使术后长期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由13%~27%降至2.7%。同时利用“金标准”对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定位、识别的大脑功能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优化了成像理论和计算模型。

神经内镜引领颅底外科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李储忠

  传统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致残、致死率高,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而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利用颅底自然间隙切除病变,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现代颅底外科技术发展的要求,结合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适应证不断拓宽。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颅底重建困难、内镜下新型手术入路的应用尚不成熟等。此次会上国内外学者对内镜技术在颅底外科的新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全面介绍、总结、研讨了内镜颅底技术的多个关键突破。
  首先是内镜经鼻颅底外科中,个性化颅底重建技术的应用,包括以游离组织为基础的多层加固技术和以带蒂组织瓣(鼻中隔带蒂粘膜瓣、中鼻甲黏膜瓣和额骨骨膜瓣等)为核心的颅底重建方法,对各种技术的合理化应用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和评估,对于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扩大内镜手术的应用范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的应用,利用神经导航、超声、电生理监测和多普勒血管探测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对颅底重要血管和神经损伤进行预警和保护,不同技术的设备参数和应用范围已形成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内镜经鼻治疗动脉瘤取得了初步成效,开辟了内镜经鼻技术应用的新领域。虽然该项技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将会进一步发展、成熟,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颅底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在扩大内镜颅底外科手术适应证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
  总之,神经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往对部分神经外科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方式从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经内镜微创、有效、安全的特点深入人心,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

脑胶质瘤 分子诊疗已有指南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尤永平

  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蛋白芯片、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神经肿瘤的诊疗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以分子病理特征为基础的新诊断体系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诊断体系,综合的分子遗传学分析为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预后、复发倾向,为个体化综合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从2004年起,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开始采用国际标准多中心收集各级别脑胶质瘤样本,建立了中国人群最大的多中心脑胶质瘤临床样本库,同时诞生的还有中国人群最大的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即中国人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CGGA)。2013年,依托前期大量的工作论证,协作组启动制定了国内首个脑肿瘤诊疗临床实践指南——《中国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的推出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尽最大可能消除了脑胶质瘤靶向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以期达到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精确打击。首先,它建立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中国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分子改变、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同时给出了检测对象、检测时机和检测方法的推荐标准,并且规范了从样本采集到指标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而DNA重组技术、组合化学、计算机虚拟筛选、高通量筛选等飞速发展的研发技术也在加速分子靶向治疗新药的研究进程。
  精确打击靶点与精确制导武器的配合,使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即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长久以来,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肿瘤学者在脑胶质瘤诊疗的途中艰难摸索,而分子诊疗指南指导下的靶向治疗无异于漫漫夜空中闪耀的星光,我们期待着它的光辉照亮更长更远的道路。

科学述评 创新路上并非坦途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张亚卓

  以上三篇文章中反映的学术成果都是临床医生在大量的医学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科学问题。医生们根据临床实践中的重大需求,带着疑问,钻研到基础研究中,再运用转化医学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研发出创新的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相信这些成就将会对未来神经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脑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未来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也是临床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提出创新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固然可喜可贺,也是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但创新路上不会一路坦途,有时甚至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因此,一项技术在未成熟时,要关注其疗效,更要考虑其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每一项创新的技术和方法都要科学、严格、谨慎,循序渐进地开展,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神经外科学界这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每一项创新都来自实践,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发,最终都将具有真真切切的临床实用价值,其中的许多技术是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并熟练应用的。但在新技术出现的早期,当时机未成熟时,一定要规范、慎重、循序渐进。因此,当一项技术创新出现时,应先在学科较好的医院深入研究,让其逐渐成熟,当具备推广条件时再广泛铺开。
  为保证每一项新技术规范、稳步地推广,神经外科各专业学科每年都组织全国性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技能训练、理论授课、现场手术演示等,使更多的医生认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到临床研究或技术推广应用中,促进了神经外科技术的有序发展。
  “治疗创伤小、治疗效果好、致残率和死亡率低”是所有神经外科医生努力创新的方向。尽管对各种新技术降低临床风险的要求,可能减慢了创新的速度,增加了创新的难度,但无论对患者还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而言,这都是不可或缺的科研态度。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