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6-12 11:51:52 热度:788
□ 本报记者 靖九江
6月6日,全国近千名医生分别在北京、成都、广州三地参加了由塞诺菲举办的“2014降糖药东西方论坛”。该论坛就个体化治疗在血糖控制上的重要性达成基本认识,即2型糖尿病治疗已超越标准化而进入个体化时代,治疗需要“量体裁衣”,一体化管理。“医生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配合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设定和治疗的个体化选择,以确保患者血糖稳定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在论坛上的发言,指出了今后2型糖尿病治疗的方向。
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3%~95%。作为一种复杂的进展性疾病,2型糖尿病引发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病、下肢血管病等。“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根本,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血糖目标,对于血糖控制尤为重要。”翁建平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首先必须明确血糖控制目标,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013年发布的《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糖尿病诊疗路径》(以下简称《路径》)明确提出,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或餐前血糖<6.1mml/L,且无低血糖发生。但《路径》也强调,空腹血糖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或严重微血管或大血管等并发症和病程长的患者,降糖目标可适当放宽;反之,可追求更严格的降糖目标。”翁建平教授表示。
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法
随着糖尿病治疗领域循证医学新证据和新降糖药的不断涌现,如何为患者选择一款最合适的药物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个体化治疗其实是医生在用药方面的新形式,在推广个体化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基层医生了解药物的适用人群。”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长玉教授介绍。例如,格列美脲作为第三代磺脲类药物,能够生理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具有更强的胰外作用,可同时针对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异常——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进行有效治疗,且一天一次的服药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针对伴有心血管疾病/肾功能异常或卒中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潘长玉教授认为,降低血糖并不是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预防和减少低血糖风险或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才是最终目标。在此方面,2013年6月在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ADA)上公布的ENDURE研究,证实了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持续两年的疗效,且低血糖事件明显减少;若与二甲双胍连用,可使更多患者血糖达标,同时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同年9月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发布的EXAMINE研究显示,阿格列汀不会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在帮助患者实现强效降糖的同时,提供了心血管安全的保障。
“个体化治疗是针对标准化治疗提出的,强调有效、安全,将一般治疗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教授认为,个体化治疗不仅要对症,还要对因,在推广个体化治疗中,循证与医生的个人经验相结合,才能提供最佳疗效。因此,医生的经验非常重要。要综合考虑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以及患者的发病机理,只要两者吻合,医生也可以离开说明书看病,但要告诉病人可能承受的风险和获益,避免医疗纠纷。“我们说,个体化治疗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李光伟说道。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