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用医学创新守护生命健康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5-08-18 12:08:26 热度:45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话3名医务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9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05万人,注册护士584万人。

  在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围绕前沿医疗科技、健康生活理念、优生优育服务、恪守医德医风等问题,对话3名医务工作者。

  ——编  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洲平——

  “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助力患者康复”

  本报记者  吴  君

1da7220d-bf92-4bbb-aaca-b2d4aeb715c4.jpg

唐洲平(左一)在和团队探讨脑机接口试验方案。陶继东摄

  唐洲平,1969年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从事脑出血临床诊疗和研究30年,是全国首批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脑出血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的专家之一。

  问: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关注,请问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的原理是怎样的?

  答:对一些脑出血患者来说,由于大脑与肢体之间的传导通路“断”了,肢体运动会受到影响。脑机接口就是将大脑与肢体之间“断”了的传导通路重新连接起来。

  在连接过程中,首先需要捕捉大脑释放的信号。一种是侵入式,在大脑皮层里植入电极,收集患者的脑电信号,记录皮层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另一种是非侵入式,患者戴一个特制头盔,通过捕捉头皮上的脑电波和头骨反射的红外光,间接读取信号。

  然后对信号进行解码分析,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识别患者的运动意图、语言思维等特征。

  最后把指令发给外部智能设备,如机械臂、轮椅等。设备接收指令并执行,将其结果反馈给系统,形成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智能闭环。

  目前脑机接口研究主要致力于帮助患者实现运动康复、语言重建、视觉修复等。接受手术后,瘫痪患者可以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或轮椅;失语者能实现“意念打字”;植入式电极还能帮助盲人感知光影。

  问:您最初以什么为契机接触到脑机接口研究的?结合您的科研经历,是什么帮助您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

  答:作为神经科医生,我接触过很多脑卒中患者,他们为康复做了很多努力,但有些依然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一直想找到一种能帮助患者大脑充分康复的技术。在2019年参加的一次活动中,我看到一只机械手在人的“意念”控制下能自如抓握物品。从那时起,我便决定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助力患者康复。

  起初,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我们只能靠自己不断尝试,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甚至想放弃。每当这时,我就想起早年间从事微创手术技术研究的经历:当时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易出现抽搐、偏瘫、失语等情况,我们努力攻关,研究了一种新的微创术,最终这项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造福了不少患者。看到新技术治疗效果良好,那种喜悦与震撼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问:医学科研要“以患者为中心”,为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凝聚哪些共同认识?

  答: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科技的终点是人文;我们的工作,就是用科技的钥匙打开生命的希望之门。价值引领上,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技术赋能上,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医疗场景的融合,更加高效地捕捉潜在健康风险;制度保障上,通过完善相关法规筑牢底线;生态涵养上,推动将医德建设纳入公共卫生政策顶层设计,并通过患者监督、公益组织协同治理,营造良好氛围;人才培养上,构建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育人体系,培育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温度的复合型人才。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

  “把健康生活方式变成日常习惯”

  本报记者  王永战

7712e02c-9204-4f4a-98bd-0adeaf1a742e.jpg

郭应强(左)在询问患者病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供图

  郭应强,1974年生,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多年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深耕心脏外科领域研究,不断探索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

  问: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这与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应该如何改善?

  答: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吃、喝、玩、睡”,都暗藏着影响心脑血管健康的关键因素。长期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容易造成体重增加、血脂和血压升高,进而为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埋下隐患。与此同时,过量饮酒易造成急性损伤、引发多种并发症,吸烟会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长期睡眠不足、作息紊乱,再叠加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也会让心脏的负担悄然增加。

  我常用一句话概括:管住嘴、迈开腿、常开心。管住嘴是要把握“三减”——减少盐(小于5克/日)、油(25—30克/日)、糖(小于25克/日),多吃蔬菜、水果和粗杂粮,控制分量;迈开腿是把运动融入日常,每天快走、爬楼梯等,比偶尔去一次健身房更有效;常开心就包括保证充足睡眠、学会减压、保持社会联系。把健康生活方式变成日常习惯,从小事做起,比如家里少放零食、把运动鞋放门口,把健康行为与日常行为绑定起来。

  问:您曾被评为“全国医务名匠”,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名匠”是怎样炼成的?

  答:医德是根,医技是翼,二者缺一不可。华西医院一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把医德、医技的培养贯通起来,既教伦理与沟通,也教循证医学和规范操作;既要用患者体验来检验成果,也要努力把每一步风险降到最低。“医务名匠”就是既要有研发新技术的能力,又兼具医者仁心与人文关怀。

  问:医学人文教育对引导年轻医务工作者传承好的医德医风有什么作用?

  答:年轻人从踏进医学领域开始,就要不断强化责任心、同理心,加强沟通能力、提升对患者的尊重。在医学院培养教育和对住院医师进行培训时,要把法律、伦理和沟通训练作为必修课;临床实践中,要把知情同意、病历书写等关键环节做成标准流程,用制度规范引导医务工作者把道德要求变成日常习惯。另外,年轻人要多走进病房,与患者交流、做情景模拟、记录自己的感受,把医学人文变成内化于心的信念。

  我们要为年轻医生做好榜样,让他们和经验丰富的医生一起查房、参与手术,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好的医德医风。我们还要关心医务工作者的心理,让大家保持良好的状态。另外,应把人文关怀表现纳入考核要求,让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制度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高劲松——

  “终身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本报记者  申少铁

17c666d2-2019-4ab2-ad02-bae1016b175e.jpg

高劲松(右)在为患者进行术后复查。孙 良摄

  高劲松,1971年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中心主任、妇产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擅长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产前咨询等。

  问:从医学角度来看,当前影响生育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怎样才能生一个健康的宝宝?

  答:首先是年龄因素。现在许多夫妻结婚较晚,准备生育时年龄较大。年龄超过35岁,尤其是40岁以上时,不容易怀孕,怀孕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其次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酗酒、抽烟以及过度饮食造成的肥胖,都会影响生育。另外,流产次数多、患有基础疾病等因素,也会导致怀孕困难。

  打算生育的夫妻,应趁年轻早点作准备;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注意营养均衡;做好孕前全面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并及时治疗;尤其是孕前3个月补充叶酸,可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规范产检,并做好孕期筛查。

  目前,孕期筛查的项目有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甲状腺疾病筛查、传染性疾病筛查、高血压疾病筛查、唐氏综合征及胎儿畸形筛查。通过筛查及时发现疾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干预治疗,有利于实现优生优育。

  问:目前有哪些医疗手段可以帮助女性减轻生育疼痛?

  答:常见的减轻生育疼痛的方法有分娩镇痛、导乐分娩、陪伴分娩、服用止痛药等。导乐分娩是由专业导乐人员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陪伴分娩是有医生或家属全程陪伴产妇分娩,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分娩镇痛是最重要的减轻分娩疼痛的手段,我国已全面推广无痛分娩,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分娩镇痛率已经超过80%。如果不适合自然分娩,也可以采取剖宫产方式分娩。

  问:2024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4.3/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4.0‰。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取得现有成绩的关键是什么?

  答:这得益于我国围产保健水平不断提升。去年,我们遇到了一名患有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累及心脏的患者,在妊娠激素的刺激下,肿瘤生长迅速,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我们查遍国内外文献,没有孕期进行相关手术成功的案例。经过高级别多学科会诊充分评估后,我们在中孕期实施了多学科联合手术,成功切除其子宫旁及血管、心脏内的肿瘤,保住了胎儿。孕妇术后没有严重并发症,胎儿生长良好,足月顺利分娩。正是在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医学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的努力下,我国孕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水平才得到了持续提升。

  问:您认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磨炼医术,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获得感?

  答:医生需要终身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单靠既有的知识无法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向患者、向疾病学,不断提升医疗水平。要努力钻研疑难杂症,不断突破自我。还要基于患者的利益开展医疗实践。只有医患一起面对疑难医疗问题,才能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