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11-26 22:06:27 热度:34 播放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简、便、验、廉”!中医适宜技术“热”起来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田晓航、彭韵佳
针刺、推拿、刮痧、灸法……这些以“简、便、验、廉”为显著特征的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医药宝库中散发着独特魅力。
根据《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部署,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中,中医适宜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中医适宜技术在诊疗机构火起来
早上八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适宜技术门诊的候诊区,坐满了等候治疗的患者。火灸、中药膏摩、砭石疗法……二十余种中医特色技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我们门诊的年诊疗量已突破7万人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广安门医院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护士长张维维说,如果遇到“三伏天”等养生黄金期,医护人员经常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我脾胃不太好,经常便秘,想看看能否用中医调理一下”“我经常伏案工作,肩颈不舒服,想来试一试推拿”……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既有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轻人。
这样的场景,也在很多基层中医馆上演。
兰州市皋兰县卫健局开办“2025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培训基层中医药服务“骨干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率达92.87%;武汉市硚口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腰椎治疗牵引床、电热低频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越来越多中医适宜技术直达百姓“家门口”。
治未病、减病痛,大有可为
“当时,我的膝关节很疼、活动困难,想着试一试中医。”今年65岁的患者张安在广安门医院接受3次水罐治疗后疼痛感缓解,现在对中医越发信任。
张维维经常遇到老病人推荐新病人,患者基本上都是从试试看到主动选。
中医热潮不断升温,并非偶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开始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
记者在各地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看到,越来越多有失眠、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开始选择中医,中医适宜技术正成为健康生活的标配。
今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修订版)》,明确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全院治未病工作的统筹,探索建立治未病科与各专科联合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国家中医药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二、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的比例超过95%。国家中医药局指导支持近20所高校开设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加强相关人才储备。
“我们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巩固扩大中医药特色优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说。
让中医适宜技术实现“长久热”
将中药饼敷于治疗部位,在毛巾上洒酒精并点火,促使患者排汗以缓解寒证——这一源于灸法的中医适宜技术火灸,历史悠久。
为降低传统火灸疗法的烫伤风险,广安门医院护理团队研发了“中药火灸温度监测系统”。广安门医院主管护师习亚炜介绍,通过将温度探头放在皮肤和药饼之间,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数据,绘制温度曲线,实现控温。这一方面可以预防烫伤,一方面可以更好确保火灸疗效。
守正创新,是中医不断迈向精细化、标准化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中医热潮,部分公众出现了一些认知偏差,有人将中医神化,认为其能包治百病,放弃常规治疗,也有人盲目跟风,在非正规机构接受治疗,反而损害健康。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曾文颖提示,进行中医诊疗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不可轻信“江湖神医”。
今年8月,国家中医药局印发通知,确定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首批11家单位,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转化中心建设。建设任务包括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中医药标准应用推广、中医药标准技术指导。
“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余艳红说,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医药这个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的更大活力和光彩。
(责任编辑:秋彤)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