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健时报 时间:2013-03-02 11:10:23 热度:128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陆颖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8mmol/L 就称为低血糖,临床上把血糖水平降得过低或下降速度过快所产生的症状,叫“低血糖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手足颤抖、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昏睡甚至昏迷。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夜间熟睡时发生的低血糖,危害极大,一定要加以识别和预防。
从临床上看,一般低温的季节是夜间低血糖的高发期。因为这时身体能量需求增加,夜长昼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容易发生低血糖。有很多患者在凌晨1-3 点左右出现低血糖,除了饥饿感和心慌之外,第二天晨起还会感到头痛、乏力等不适。
老年人为什么是易发生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呢?这可能与(1)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2)肝脏药物的分解和肾脏药物的排泄能力明显下降;(3)口服降糖药或是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有关;(4)多数患者又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对低血糖症状反应差,加重了低血糖对机体的危害。
那么,老年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预防夜间低血糖呢?
要做到定期自我监测血糖或到医院复查,按医嘱服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特别要避免反复发生低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定注意检测夜间血糖,而不要只根据1~2 次的空腹血糖就做出判断。对于证实确实存在夜间低血糖的老年患者,可于睡前少量加餐或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
夜间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赶快吃些糖果或饮用糖水,并迅速监测血糖。若低血糖反应持续发作,情况比较严重,如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家属应及早将患者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