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23 22:15:17 热度:875
●通讯员 李 健 谭 虎 本报记者 肖建军
“村儿里那么多乡亲等我瞧病呢。”村医郭生申前不久在保定做了脚部手术,按理说术后住在市里女儿家休养,吃喝不愁,可他却怎么也待不住。不顾女儿的再三挽留,术后没几天,他就瘸着腿回到了村子里。
69岁的郭生申,是河北省博野县城东乡东佰章村的医生,当村医已整整50年了。在村里人看来,没有他看不了的病,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认他。
今年年初,村里一户人家刚刚出生几天的孩子突然高烧,一家人赶紧抱着孩子找到他。测体温、听心肺……最后确诊是新生儿肺炎。由于村卫生所条件有限,他建议到县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临行前,他见孩子体温高得吓人,决定先给孩子输上液。孩子才出生几天,输液只能扎头皮,这对于年纪比较大的郭生申来说难度极大,但他还是凭借手上的感觉,准确找到了孩子头皮下娇嫩的血管,一次穿刺成功。在县医院,儿科医生对郭生申的准确诊断、及时处置和正确用药称赞有加。
郭生申的过硬医术源于他的勤奋和刻苦。他从“赤脚医生”干起,接受的医学教育是在县医院上培训班。那时,他是老师们公认的学习最刻苦、最爱提问题的学员,也是第一个在老师的注视下独立完成阑尾手术的学员。
回到村里后,郭生申一边干农活挣工分,一边给人看病,遇到难题就跑到县医院求教。他在村里既是医生也是护士,有时还要当助产士接生。他还学会了中医推拿、针灸和拔罐,遇到乡亲们有个小病小伤,往往是手到病除。
20年前的一天深夜,大雨滂沱。村民戴五申患上急性阑尾炎,人眼看就不行了,送县医院肯定来不及。郭生申当即摘下门板当手术台,在家里为戴五申做了阑尾手术,令戴五申转危为安。去年,村里一位84岁的老人因为肠梗阻卧病在家,连大医院的医生都已经不抱希望,而郭生申没有放弃,通过近一个月的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等治疗,终于治愈了老人的病。治疗期间,每隔两三天,他就要亲手为老人做一次灌肠治疗,从不嫌弃。
至今, 郭生申还保留着自己曾经用过的玻璃注射器、针头和像饭盒一样的铝制容器。这几年,村卫生所、乡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生申坚信乡亲们看病会越来越方便。女儿曾经问郭生申几时“退休”,他笑着说:“闺女,爹离不开乡亲们,乡亲们也需要我,大事咱干不了了,但看看小病还是可以的。”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16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