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3-07-29 15:58:49 热度:919
香港维C银翘片“乌龙”事件后,被香港卫生署点了名的氨基比林、非那西丁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含有相关成分药品的用药安全问题也受到关注。
香港卫生署称,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曾被用作止痛之用,但因其可引致严重副作用,已分别于1983年及1984年在香港禁售。非那西丁会引致溶血性贫血、变性血红素血症及硫血红素血症。氨基比林则会引致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新京报记者发现,在上市药企中,新华制药、吉林制药、华东制药、精华制药等几家均与上述药品有涉。
其中,作为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品生产企业,新华制药的氨基比林和安乃近(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化合物)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一家同时拥有上百种原料及制剂产品的上市公司,2012年,氨基比林和安乃近两种原料药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占比超过10%。
这些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普遍停止生产和使用的药品,如今在中国依然在大量生产、销售、使用。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政府对于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强化,这些“争议”药品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风险,甚至市场的打压会先于政策。
作为安乃近、氨基比林两种“争议”药品的国内最大生产商,新华制药承担着比其他同行更多的风险。
同时,以这两种药为代表的广大低成本原料药,也正普遍遭遇内外交困。
7月12日,新华制药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3年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为人民币312万元至93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0%-90%。
“一年不如一年”
查阅新华制药2010年以来的财务数据。从账面所呈现的业绩来看,近三年来,这家老牌国有药企正在走的无疑是一条下坡路:2012年全年,新华制药净利润2366万元,同比下降68.87%;而2011年的净利润为7602万元,相比上年下降21.83%;2010年实现净利润9726万元,同比下降约5%。
有投资者用“一年不如一年”形容新华制药。
对于2012全年的不良成绩,新华制药给出的解释是:原料药主导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制剂产品销售受医改、招标、限抗等影响;子公司化工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旺,售价下滑;为保证生产经营及搬迁,借款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在这样的业绩下,资本市场的成绩也不难想见。其H股股价长期低位运行,截至目前,H股股价仍然徘徊在1.8至1.9港元之间,远低于每股净资产3.739元。
主打药面临政策风险
包括安乃近、氨基比林在内的几款“老药”,给新华制药带来过十几年的名利。
始创于1943年的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曾被称为“共和国功勋药企”,曾创造出多个中国制药史上的“第一”。
新华制药是亚洲第一大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同时是全球第一大安乃近、氨基比林、布洛芬、阿司匹林、咖啡因、左旋多巴等药物生产和供应商。8个原料药主导品种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总量占到亚洲市场的25%以上。其中,经多次扩产,安乃近产能已达8000吨/年。
直到现在,虽然许多老牌原料药生命力渐衰、市场前景堪忧,但对新华制药来说,挑大梁的仍然是它们。2012年,公司原料药营业收入14亿,占比47.5%;利润比例达53.55%。
其中,安乃近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为9.44%,氨基比林为2.72%。
某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来看,国内并无相关政策明确将要完全废止安乃近、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几种争议较大的药物,但对于大批量生产这些药品的企业来说,政策风险一直都在,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
新华制药已经体会过政策的“说不准”。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制剂“优诺信”曾是新华制药转型制剂中的一个大手笔。
公开资料显示,“优诺信”的培育历时9年,于2011年9月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当时,该产品被认为是“国内抗生素市场上市的又一重量级产品,也是新华制药近几年向制剂转型战略的重要成果。”对新华制药来说,“优诺信”则是“公司十二五期间在科研开发方面取得的开门红”,按照思路,该产品将“迅速成长为新华制药抗感染类药物当中的主力品种。”
2012年8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执行。国企抗生素生产企业一夜入冬,整个抗生素行业加速洗牌,生产企业规模和利润大幅下滑。
如今,限抗令执行已近一年,新华制药这项历时9年的研发成果,在此后的公开资料中也难觅影踪。
原料药市场需求低迷
除了潜在的政策风险外,新华制药还面临着原料药市场大环境的困局。
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料药国际市场的整体需求持续低迷,国内原料药企业普遍产能过剩、竞相压价。同时,欧盟与美国对进口原料药的监管也日趋严格。
“因此,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这个结构调整可能会基于药品本身药理、毒理和副作用的研究,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老药’,随着临床对药品副作用的监测,越来越多地得以显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周燕说,“当新的、可替代的药品出现之后,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老药’可能会逐渐被停止使用。这个是客观的。”
“但产品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药企业低成本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调整势在必行”。周燕说,“过去中国制药偏原料、轻制剂,原料药发展基础较好,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国际化原料药的产业转移,国内原料药企业快速发展成长起来,产能普遍过剩。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绿色生产、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大大提高。那种高污染、低水平重复、低成本发展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必将终结。”
新华制药便是这种“老牌原料药企业”的最典型代表。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新华制药一些主打产品已处于生命周期的晚期阶段,企业如果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将会被市场淘汰。
宣布转型已6年
事实上,新华制药“转型”之声已经唱响很久。
2007年,时任新华制药董事长的郭琴表示,新华制药的发展战略“已经调整为,在继续巩固原料药的同时,大力发展制剂。”郭琴当时说,“我们早已认识到调整产品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新华制药如果再不调整产品结构,将会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不独新华制药,国内原料药企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利润逐年下滑,进军制剂市场是很多传统原料药企业必然做出的抉择。
在转型制剂的过程中,新华制药提出的口号是“做大做强制剂”,同时把解热镇痛类、心脑血管类、抗感染类、抗肿瘤类等四大类药物作为新产品研发的主攻方向。
新华制药负责人此前表示,所谓“做强、做大制剂”,是指企业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乃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数个销售过亿的制剂品种,在“十二五末”计划将制剂在总收入比重提高到50%左右。
从公开声明转型制剂到如今至少6年时间,2012年年报显示,新华制药生产的制剂占总销售额20.1%。而按之前的话,距离实现50%的目标,只剩下两年时间。
董事长张代铭此前表示,公司即将开建的年产200亿片的国际制剂加工合作中心投用后,企业产品结构和规模都将随之实现更大跨越。
新华制药董秘曹长求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公司主打产品安乃近和氨基比林的销售情况依然正常,但考虑到老产品的生命周期,公司早已开始转型布局。
巨资研发新药效果不彰
据了解,新华医药每年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近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除传统药品外,还加大了心脑血管类、消化系统类、抗肿瘤类、抗代谢类等前沿药物的研发投入。”
对于大力发展的诸如乙肝、抗癌制剂问世后的市场情况,新华制药没有公开相关的详细数据。
而从财报来看,所有制剂的销售额占比加起来只有20.1%。
有投资者在新华制药官网的“公司互动”里留言发问:“安卡(马蔺子素胶囊)销售情况如何?产品研究了20年,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目前还未成为公司大品牌单一品种,是否说明公司产品研发发展方面不足?”对此,新华制药的回应仅简单一句话“安卡近几年销量有所增长。”
董事长张代铭此前表示,明年,包括辛伐他汀、法舒地尔、氨氯地平等一批心脑血管药即将投放市场。
转型尚未带来可见效益
若主打产品的盈利链条断裂,接下来有什么产品可以及时续上这一环?
“新华制药发展抗癌药概念,乙肝药物概念,糖尿病概念。但这些新路子都没有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一位行业分析人士称。
“未来企业在规模之下需要专业化发展。”周燕说,有原料药基础的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结合临床疾病谱变化以及国家关注和重点支持的治疗领域,或者加上专而偏的领域,选择3-5个治疗类别作为主攻方向。
中投顾问医药分析师郭凡礼认为,新华制药盲目扩张规模导致生产成本和利率成本上升,这也是其业绩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周燕说,以新华制药为代表的老牌原料药企业,在继续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比新兴企业更重的“历史包袱”。“新企业‘船小好调头’,可以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临床的热门药品,直接进行制剂生产,能更快抓住机遇。老企业有几十年的原料基础,转型做制剂的时候,这些基础同时也可能成为负担,发展的自由度会受到限制。”
考虑到公司持续研发投入的需要,以及持续走低的业绩,网友“海鸥”对公司的前景不再乐观。
“海鸥”是一位股票评论人士,他也是一个长期持有新华制药的股民。“一个很有规模的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比较靠前,但经历十多年,都没有什么特别的长进,业绩上只是跟随行业起起伏伏,产品还是以当初的几种来挑大梁,新产品又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那这家企业的增长空间恐怕很狭窄。”
国外禁止国内通行
这几种药品在国内和国外都造成过严重的不良反应。
据了解,国外大部分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已将上述三种药品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
基于氨基比林的一系列副作用,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迅速减少。在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而现行的美国药典(USP34-NF29)、欧洲药典(EP6.0)、日本药局方JP16已经查找不到此药的相关制剂。
1977年,美国FDA正式禁用安乃近,并将该药品从美国市场上撤出,多种剂型的临床应用被停止。目前,世界上已有约30个国家明令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对于这几种药品,国内也曾出台政策限制,但仍网开一面。
1982年9月4日,中国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公布淘汰127种药品的通知》,在这份淘汰药品名单中,氨基比林(针、片)、非那西丁片属汰淘之列,但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仍予保留,复方氨基比林(曾用名:安痛定注射液)就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常用药物APC、去痛片、PPC、克感敏片等制剂,仍然保留着氨基比林的“血统”。
除此之外,“复方安乃近片剂”也被同批淘汰,但留下了“安乃近片”、“安乃近注射剂”、“安乃近注射液”、“安乃近滴鼻液”等同宗“兄弟”。至今,CFDA药品注册库里还有多达1525个安乃近药品批文。
是良药还是“毒药”?
淘汰了复方安乃近制剂,是否就不再具备复方安乃近片剂的毒副作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含有安乃近成分,不管是哪种剂型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都是类似的,严重时会引发血液疾病、肝脏损伤,区别可能只在于剂量。”一家医院的药剂师告诉新京报记者。
保留了复方制剂的氨基比林、非那西丁与此同理:相似的毒副作用并不会因为剂型的改变而消失。
在得知“复方阿司匹林”中含有被港卫生署点名禁用的“非那西丁”成分后,23岁的刘婷服用这款药品已经有至少10年时间了。“从小跟着家里的长辈学的,吃这个药能解决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很管用。”刘婷说,“现在才知道有毒,实在后怕。”
资深药师冀连梅在微博上呼吁:“再次提醒大家避免使用这些国外已经淘汰的退烧药,包括氨基比林、安乃近、非那西丁!”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孙忠实则认为,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不能“以偏概全”。
在临床疗效方面,氨基比林、安乃近等药物的疗效比较明显,“副作用一定存在。”孙忠实说,“但现在没有任何研究结果和统计数据能证明,这些药物的弊大于利。”
孙忠实告诉新京报记者,受制于经济条件,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这类药物的需求量仍然很大。
孙忠实的这一说法,新京报记者在一位县城个体诊所医生那里得到了证实。这位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多年前在城郊开诊所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要用到复方氨基比林。“便宜、效果来得快,病号最欢迎。见效慢、或者药贵一点,病号觉得吃亏上当。”他说,自己行医多年,对于氨基比林和安乃近的副作用都有见识,也不希望医疗事故出在自己诊所里,“但是挡不住人家点名就要买安乃近。”
“出局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这几种药品在国内的产能较大,甚至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以安乃近为例,资料显示,近年国内安乃近原料药的总产量保持着小幅度增长。预计未来国内生产量将保持在14000至15000吨左右,并朝着原料加制剂的出口方向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供应国内市场之外,国内生产的安乃近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出口,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以及卖给一些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用以生产制剂,“生产成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再转头卖给我们发展中国家。用我们的原料,挣我们的钱。而生产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由我们买单了。”
她说,“现在国家对于药企的环保要求提高。将来,这些原料药的生产也会受到这方面影响。氨基比林、安乃近作为我们的大宗出口原料,受到的影响会更显著。”
孙忠实表示,从政策层面看,政府目前并没有淘汰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安乃近这些药物的时间表,但是随着新的、价廉物美的替代药物的出现,这些老药品“出局的可能性很大”:“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市场会自动淘汰掉副作用大的低价药品。”
“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不良反应后面的条条框框还会不断增多,直到有一天被突然叫停而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安乃近、氨基比林、非那西丁都不能例外。”
与此同时,医药业界呼吁圈内自觉禁用几类药品的声音也互相得以传达:“呼吁医务界立即停用APC、去痛片、克感敏片、PPC、复氨针等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对儿童更应禁止使用。”有学者通过公开文章向企业喊话:“建议药品生产单位积极研制疗效更好的新产品,新制剂以淘汰氨基比林等副作用较大的陈旧药品。”
这些副作用大的陈旧药品,由于30年前政策的“手下留情”得以延续至今,并拥有过大批忠实的消费者,但是现在,它们正面临着可能同时被政策和市场边缘化的命运。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2
2025-04-15
2025-04-04
2025-04-03
2025-03-19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