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10-10 22:33:48 热度:55 播放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世界精神卫生日:守护好我们的“心灵晴空”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魏冠宇
情绪,心理健康状态最直观的晴雨表。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开通以来,已服务近50万人次。
这是记者10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的数据。数据背后,越来越多“看不见的痛”正在被看见。
如何更好守护我们的“心灵晴空”?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10月10日,来自上海的参会代表在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进行主题宣讲。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而心理疾病是其极端状态中的一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说,心理健康并不只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都达到平衡和良好的状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部主任马宁介绍,精神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心理困扰、常见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三个层次。
“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心理困扰,这是我们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或压力的正常反应。”马宁介绍,一般心理困扰不是疾病,是跟情境密切相关的、暂时性的心理反应,通常经过自我调整、亲朋好友的支持、社会资源的保障就可以有效缓解,也有一些个体可能需要短期的心理咨询给予帮助。
5月25日,在福州大学心理嘉年华活动上,学生在观看心理健康知识问答题卡。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和躯体‘亚健康’一样,心理也可能存在‘亚健康’状态。”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竞表示,日常生活中维持规律作息、管理电子屏幕时间、规律运动、主动进行情绪和压力管理等,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刘竞提示,如果负面情绪持续两周以上,覆盖每天大部分时间,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就是心理在“报警”,要及时寻求精神科专业帮助。
在门诊中,刘竞常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前来就诊时已严重抑郁,甚至有自伤自杀行为。中国残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470万持证精神障碍者。
“许多患者受‘污名化’影响,早期不愿就医,从而延误了治疗。”刘竞说,这其中既有患者将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归咎于“个人意志力薄弱”,也有患者担心被“贴标签”,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一名女士在北京安定医院门诊的眼动检测室内做检查。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专家表示,去“污名化”对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维护公众心理健康均至关重要,需要个人、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
“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是可以治疗的。”马宁呼吁,个人要主动学习和了解精神心理相关知识,避免使用歧视性词汇;学校和工作场所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营造更加包容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相关专项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副主任范滕滕说,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医院只是一部分,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让心理健康服务更加可及。
实际上,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社会支持网,正托起一片心灵晴空。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对他人的痛苦多一分觉察,对自己的脆弱多一分接纳,这细微的转变,正是一个社会走向更深层关怀的标志。当“看不见的痛”被看见,每一个独特的灵魂,都可以被温暖。
(责任编辑:秋彤)
2025-10-10
2025-10-10
2025-10-10
2025-10-10
2025-10-10
2025-10-10